寒山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一提到他,大家都知道是一位希有的唐诗僧。寒山子好吟诗唱偈,与国清寺僧拾得为友。其诗语言通俗,近于王梵志。行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三卷。
寒山诗的内容十分广泛,讥讽时世毫不容情,而对于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则深表同情,可以说是众生百态的实录。而不同类别的诗又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如佛道隐逸诗的飘逸淡泊,山水诗的疏野自然,讽喻诗的悲慨直白,寓言诗的委曲理趣,劝世诗的质朴平易。寒山诗中的禅意及思想特色,给予后代影响很大。
要了解寒山子的诗歌,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他的身世。寒山子为中唐时期著名白话隐逸诗人,老家在陕西咸阳。少年时父母双亡,跟着胞兄过活。他曾有过“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豪放自然生活,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阔情怀。那为什么他归隐山崖呢?
首先是入仕艰难,科场不顺:“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主考官对诗人立意超卓、文藻华赡的文章和笔力雄浑潇洒流畅的书法视而不见,却瞪大眼睛拼命寻找毛病,硬是以身材相貌不好为由把他压了下来。
其次是仕途坎坷为官不易:“天生百尺树,剪作长条木”,“骅骝将捕鼠,不及跛猫儿”。
大材小用、未得重用的悲哀,用非所宜、强人所难的尴尬,使诗人感到十分痛苦。于是,诗人面前的仕途变成了一座高峻险恶的围城;为了实现理想,他在官场门前被人百般刁难屡遭凌辱;欲想有所作为,却又在诡谲宦海中被入随意播弄受尽难堪:想要维护尊严,却又在罗网金笼中被人任意驱赶折翅断羽……诗人幡然醒悟:他不可能在这烂污的泥淖中有所作为,也不可能在这险恶的官场里保持独守的人格。他再也无法忍受,终于发出要冲破樊篱追求自由的呼声:“不如鸿与鹤,飙扬入云飞”。
最后他来到佛国仙山远离尘嚣战乱的天台山:“一往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在心头”。钟情天台山林的诗僧隐姓埋名,出没在寒岩,明岩一带的野林山川间,戴着用桦树皮做的帽子,木屐破衲,自得其乐。每每于林丛野径间得句,便随便题写在松林山石上。诗句浅显通俗,明白如话却深蕴哲理,发人深省,有《寒山子诗集》传世。寒山子在漫长的隐居生活期间,有充分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环境对人生和社会予以深刻反思。如有诗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这里既指的是世人,也指出家隐居前的寒山子。他终于从佛法中找到了答案。又有诗云:“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忿似家狗。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前者指出世人争名逐利,无有已时,后者指出,要解决人生根本问题就得要好好修学佛法。这里他又把世人追逐名利的种种丑态,组成一首极为形象化的讽刺诗,用以唤醒世人。如诗云:“我见百十狗,个个毛狰狞。卧者乐自卧,行者乐自行。投之一块骨,相与睚眦争。良由为骨少,狗多分不平。”
正是由于寒山子有着不平凡的经历,才使他毅然归隐山林,冷眼观察世界,用诗的语言以讽世谕人。是博大精深的佛法引导他认识人生宇宙的真谛,运用自成一家风格的诗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寒山子归隐天台山之后,独立自由的生活使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愉快心情,也使他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在这里,诗人获得了万物竞自由的宽松环境:“山花笑绿水,岩岫舞青烟。蜂蝶自云乐,禽鱼更可怜。”
青山、绿水、野花、蜂蝶、山岗、禽鱼,无不轻松自在,笑逐颜开,显示出无限的自由、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到自由的可贵和生命的快乐。直到寒山皈依空门佛学之后,我们才看到这位高僧借助山水之喻体悟佛性的真正禅诗:“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山间水清,空中月明,此情此景,正如禅定默知,佛性自明,观空明理,心境寂然。诗人出家后经常跟拾得交往,谈玄论道:“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还会:“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
通过相互探讨和独思深悟的体会,寒山子写出了大量出色的禅诗,为时人和后代所推崇及模仿,千馀年来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而经久不衰。寒山子之成为禅诗大家,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台湾黄永武说:“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信息来源:摘自《福建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