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读诵网

嗔余踏破苍苔色

发布时间:2019-10-14 09:31:30作者:地藏经读诵网

嗔余踏破苍苔色

蒋谱成

在古代由于出版、信息不似今天这么发达,他们的作品往往借助民间传唱、书信、题壁和题赠等形式留传于世。

题壁诗是我国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悠久的历史,大概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末师宜官是可考的最早题壁者之一。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师宜官,东汉南阳人,书法家。他就好似今天酒店里弹吉它,唱歌者一样,以歌声换取报酬。而师宜是以书法表演换取酒钱,当得到足以饮酒的钱后,他又把自己书写在壁上的书法抹掉。这就是古代最早的题壁,虽然题的不是诗,但其性质是一样的。

题壁诗的形式有多样,就载体而言,可题在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上。许多的地方,为了让文人墨客来壁上题诗,特意把墙壁粉刷一新。据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三载:“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可想当时题壁诗的盛况了。唐诗人中的寒山,他的诗都是题在壁上的,所以许多还能保留至今。

到了宋代,题壁诗更为流行。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都是文人发表作品的好地方,人们随处可见,就好似今天的广告一样,叫人目不暇接。据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载:“邮亭客舍,当午炊暮宿,驰担小留次,观壁间题字,或得亲朋姓字,写途路艰辛之状,篇什有可采者……”;又据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载:“予近在镇江摄帅幕,暇时同僚游甘露寺,偶题近作小词于壁间……其僧顽俗且聩,愀然问同官曰:‘方泥得一堵好壁,可惜写了。’予知之,戏曰:‘近日和尚耳明否?’曰:‘背听如故。’予曰:‘恐贤眼目亦自来不认得物事,壁间之题,漫圬墁之,便是甘露寺祖风。’闻者大笑。”由此可见题壁诗之流行。直至今天,这种文学体裁仍然在民间流行。

这首诗就是宋初熙宁年间宝黁僧人的题壁诗,题目为《题逆旅壁》。因为题壁诗一般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往往情真意实,感人肺腑。

宝黁禅师,河北磁州人,经常往来于今天的河南潢州与湖北黄冈之间,人们称其为狂僧。他喜作诗,据说活了一百三十岁,也不知他创作了多少诗,但留下的诗并不多,也许这首正由于题在客舍墙壁上,而被后人记载而传诵。当然,主要还是这首诗有感人之处,被广大读者所接受,才有我们今天欣赏此诗的欢愉。宝黁诗曰:

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嗔余踏破苍苔色。

诗中说:

浓绿欲滴的满院的春光唤我走进客栈,

我拄着拐杖站在一棵苍翠的青松旁。

高声呼唤店主,满院却寂静无声,

是否怪罪我的芒鞋踏破这院内苔鲜的苍凉。

宝黁禅师的原意是告诉我们“嗔余踏破苍苔色”,出家人一般不谈色,认为色、声、香、味、触为五尘,皆尘事俗欲,况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说。而宝黁却大言不愧地说踏破色,虽然是青青绿绿的苍苔,但当他看到一片如毡如茵的苍苔被他的芒鞋踏得斑斑驳驳时,他自己也感到几分惋惜,几分自责。充分体现了诗人那种禅者超凡脱俗的大度,天真率直的纯朴。

\

自古的禅者,乐山乐水,与山为伍,与水为邻,寄情于山水,偶意于林泉。他们也有各自的审美标准和生活态度。

\

《碧岩录》第三十六卷载,长沙麓苑景岑禅师一日游山归来,走到山门时碰到首座,首座就问他道:“和尚去了哪里?”景岑禅师答曰:“游山。”首座又问:“游了哪些地方?”景岑禅师随口答曰:“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首座一听也大有感触,并高兴地说:“大似春意。”景岑禅师听了,却说:“也胜秋露滴芙蕖。”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这是多么美妙的语言,多么愉悦的心态;如果没有爱美之心,热爱大自然的感悟,是无法说出这么深刻,这么动人的诗句来。以游山之态来喻生活之态,随芳草以去,显示自然悠哉,又以逐落花回,表示逐无所往,去来任运。生活的本身也是芳草枯荣,花开花落,充满着各种变化和机遇,有些并非我们所能左右,我们不妨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但首座却只是认为禅师大似春意,即追随春意而已。因此景岑禅师又说,我在大自然中,不但体会到春意,而且超越秋露滴芙蕖之枯淡,从而又领受到洋溢的春风、春光和生活的真谛。

宝黁禅师和景岑禅师的心中都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也有生活的情趣和处世原则,只是常人不能理解罢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