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读诵网

唯说念佛 总结

发布时间:2019-10-13 09:35:03作者:地藏经读诵网

这十七条文,我们来总结一遍。

第一文,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为圣道门、净土门,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法门,禅、密、天台、华严等通通属于圣道法门。圣道法门难修难证,净土法门易修易往。所以劝导大家暂舍圣道法门,选入净土法门。这是第一文的大意。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虽然圣道、净土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之教法,然释迦牟尼佛以圣道法门为方便,虽说种种法门皆解脱,「随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为释迦牟尼佛兴出此世的唯一目的。所以说「释尊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文中讲:「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圣道、净土两相比较,净土法门是释尊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信入净土门。这前面第一、第二文是净土宗的教判。所谓教判,就是把一代佛教做一种分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我们净土宗大判为两类:圣道、净土。圣道门是难行道,是自力,难修难证;净土门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

第三文,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进入净土门,净土门的修行方法有二种:一种是行正行,一种是行杂行。种种修行,原来修圣道法门的人转入净土门,而对圣道法门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功德不愿意放弃,所以,劝导他们以原来圣道修行的方法,回向求生净土,这叫杂行。那么,把圣道修行的方法都放在一边,完全依据净土经典的宗旨来修行,就叫做正行。正行分成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正行当中,第四种是正定之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决定往生之业。为什么?顺彼佛愿故。其它四种是助成正定之业,称助业。这样的目的,是让我们选入正行,正行当中,选入正定业。

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专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杂行之人,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五三。我们愿求生极乐,当然都希望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而把千中难得五三的杂行暂时放一边。为什么杂行难得往生?举出了十三点理由,这里说了九点。专行念佛百即百生,说了四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第三、第四文是净土宗的行判。我们入净土宗,应该怎样修行呢?把修行大判为二种:正行与杂行,而劝我们应当选入正行。正行当中,有助业与正定业,而应当进入正定之业。前面四文是祖师的教判,底下第五文到第十五文,是解释净土三部经的宗义。

第五文,总说三部经。净土三部经在一起,总体的说明,是选用善导和尚之意。「《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无量寿经》的宗旨;「《阿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弥陀经》的宗旨;「《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这是《观经》的宗旨。这样,三经宗旨完全一致。不仅如此,这里说到「诸经之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当中经常提到、经常赞叹、也是一切经的宗旨。不仅如此,不光是释迦佛一佛赞叹,十方恒河沙诸佛也证诚不虚,那么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的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文说到三经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文、第七文、第八文是特别就《无量寿经》来说明,它的宗旨是在专念弥陀名号。

第六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四十八愿虽然广博,其中以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作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之本愿。所以,四十八愿的归宗、核心就在这条愿上。如果没有这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这四十八愿完全落空。如果有这一愿,这四十八愿就完全能够得到。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净土,而法藏菩萨建立极乐净土,有种种的庄严,成就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衪唯一的目的在于要我们众生念佛去往生,所以称为「往生本愿」。那《无量寿经》所说不过是四十八愿,而四十八愿所说的,都指向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本愿。所以,这就作为《无量寿经》的宗旨,而这四十八个字是善导大师解释弥陀的第十八愿,非常的珍贵,也非常的简洁。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无量寿经》下卷,说念佛之人:「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在《无量寿经》当中,虽然说到念佛,在三辈文当中,也说到发菩提心、舍家弃欲、行作沙门等等,可是,来到经的结尾,不赞叹其它法门,不说其它修行的利益,唯说念佛利益是无上功德,比较起来,修行其它法门为小利,功德为有上,而显示念佛才是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的宗旨。

第八文,末法万年之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无量寿经》是衪整个出世的本怀,特别留下这部《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念佛以外的种种修行,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讲的。比如说,法灭的时代,其它法门修行的根机一个也没有了,当然不能再有了,也不能留下来了,可是念佛法门是适合一切时代、一切众生的根机。所以又选第六、七、八三条文,进一步解释和左证上面第五文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九、十、十一文是说《阿弥陀经》的宗旨。

第九文,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文义非常明显,念佛之外其它一切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较,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唯有念佛是可往生极乐无为涅槃界的,由是劝导我们应该舍弃少善根福德因缘的杂行杂修,而应当执持多善根、大善根、殊胜的善根、无上功德的六字名号,作为往生之正行正业。

第十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之文。说念佛不仅得往生之利益,也得现世种种之利益,十方诸佛唯护念念佛之行者,而不是去护念杂行之人,十方诸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之相,来证诚念佛必然往生。有人问说:「《无量寿经》、《观经》十方诸佛为什么不出广长舌相证诚呢?」答有两点:第一,说到《无量寿经》的时候,还说到三辈,如舍家弃欲、行作沙门。说到《观经》的时候,也说到观佛三昧,也说到三福之业、九品之行,如果出舌证诚,到底证诚哪一个呢?所以就没有。而《阿弥陀经》当中,说其它的所有余行、余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往生,唯有念佛能够往生,这样十方诸佛证诚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方诸佛在《阿弥陀经》当中出广长舌相来证诚念佛,也等于是在证明《观经》和《无量寿经》里边所说之念佛。本来在佛法当中,如果有佛出来证明,这就是讲大乘了义之教。如果是不了义教,则没有佛来证诚。而在这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诸佛都出来证诚。这是所有一切佛经当中所没有的,只有这部经才有,可见这部经的重要地位、念佛法门的重要,劝导我们应当专行念佛。

第十一文,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这也是选择名号来付嘱舍利弗,也是付嘱我等罪恶众生,殷勤告劝:应当专修念佛。

以此三文可知《阿弥陀经》的宗旨:在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第十二至第十四,说《观经》的要点。《观经》很长,选用三条文把它的宗旨点化出来。

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虽然有种种观想,虽然有种种三福之业,然而,此等行业非弥陀佛之本愿,所以,阿弥陀佛光明不照摄,唯照摄专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导和尚解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显示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要点,是在引导观佛和散善之人进入念佛,也劝导早行专修之念佛,速获弥陀光明摄取。

第十三文,不赞叹杂善、唯赞叹念佛行者之文。虽然《观经》当中说到十三定观,又说到三福之业,然而,来到结尾,不赞叹观佛之人,也不赞叹行三福之人,当然这些本来都值得赞叹,可是若与念佛来比,唯赞念佛之人,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念佛是无上功德、殊胜善根功德之行,所以说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目的是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蒙受释尊的赞叹,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虽然在《观经》当中讲到种种修行,然而在《观经》结尾,并不把其它的定善、散善付嘱给阿难尊者,而唯以无量寿佛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亦可知释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种种修行,暂时引导各种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最后的意图是引导进入专称无量寿佛名号,故而善导和尚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此可知,释尊说定善、散善是诱导之方便,说念佛往生才是衪的真实本意。

那么,从十二到十四文,明显可知《观经》的宗旨,不在讲观佛三昧和三福之业,是在讲称念弥陀名号的念佛三昧。所以,善导和尚才说:「《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是《观经》之要点。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是劝进我们念佛之人应当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虽然说三心,其实只有一个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也是真实愿生净土的心。所以,这三心容易具足:口称佛名,心思往生一定,则自然具足三心。

第十六文,法照禅师的赞偈,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是无论任何根机,贫穷、富贵、下智、高才、多闻、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无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砾变成金」。这一首赞偈,再一次地点示出净土宗的宗源所在——第十八愿。

\

第十七文,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明确说明修行净土宗之人,应该怎样来念佛。念佛是一生的,不是一天一夜的,不是修到短暂时间就放弃的。是我们一遇到这个法门,就一生之中不改变,这才叫一向专称。

一切回归于念佛,这是《略要文》的宗旨,也是净土三部经的宗旨,也是善导大师宗义心髓所在,毕竟种种的教说都是为了落实这一件事。

围绕本愿

我们再来疏理一遍。这十七文的核心、宗要在哪里呢?

第一文,立圣道净土二门,归入净土门。而净土门当中,道绰禅师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净土门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入净土门,就是入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说到「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归结点也在弥陀的弘誓。

第三文,立正行杂行,以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然后解释说,为什么是正定之业呢?顺彼佛愿故。所以,净土宗的正定之业,也是因为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

第四文,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说正行之人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一二往生,为什么?因为专修念佛之人是「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也点示本宗之要点在于阿弥陀佛之本愿:念佛往生,决定不虚。杂行之人,虽然说了种种缺点,但主要是与佛本愿不相应故,所以,虽然如何努力地修行,因为不顺彼佛之本愿,难得往生。要点就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

第五文,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明念佛往生之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这三部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无量寿经》以四十八愿为根本,四十八愿只说了一件事:「唯明专念弥陀名号」,而这条愿正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的内涵,所以也是归结在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第六文,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意义再明了不过了,我们称念弥陀名号能够往生,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所选择之本愿,果上度众生,是自然的功效。这是整个净土门的核心所在。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此人念佛,一念得大利,具足无上功德,完全来自阿弥陀佛的回施,「以我的名号,赐于十方一切众生,具足无上功德。」名号与本愿是一件事情,因地所发的誓愿称为本愿,果上所成就的六字,叫做名号,这是一件事,本愿和名号是一回事。比如说一个船舶设计师,当初有图纸,作种种设计,然后建造,到最后把船造出来,他当初的设计图纸和他种种建造的辛劳都浓缩在这条船当中,当初没有成船以前,叫做他的设计,也叫做他的愿望;船造了之后,愿望就浓缩在船当中了。法藏菩萨因地发愿,叫做本愿,果上成就了六字名号,所有因地的誓愿、种种的修行都包含在六字当中,所以,因地叫做本愿,果上叫做名号。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是顺着本愿来的。

第八文,末法万年,余行悉灭,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是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不在众生断贪瞋痴,不在众生能修戒定慧开悟,但以弥陀本愿不思议之力,众生称念名号,必然往生。所以遗留当来法灭万年之后,以显示法灭众生皆可往生,何况现在念佛?更能往生!

第九文,念佛是多善根、诸行是小善根之文。其它诸行有为有漏,是少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成为往生因行,因为不顺弥陀本愿;念佛是多善根,因为顺了弥陀本愿。

第十文,十方诸佛护念念佛行者,而不护念杂行行者之文。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称念弥陀名号,顺了弥陀之本愿,而这尊佛发了一条誓愿,第十七愿说:「我成佛时,十方诸佛,皆称扬赞叹我的名号。」果然,在《阿弥陀经》当中,释迦牟尼佛讲此法门,而十方诸佛都出广长舌相,出来赞叹、证明:念佛必定往生,彼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这也归结在阿弥陀佛本愿之名号。

第十一文,释尊以弥陀名号付嘱舍利弗之文。同样道理,弥陀名号乃是符合阿弥陀佛因地所修行之本愿。

第十二文,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善导和尚解释得非常清楚,为什么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因为念佛是阿弥陀佛本愿之行,随顺衪的本愿,自然度众生,彼光明照耀、引导、摄取念佛之人。所以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第十三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也是因为杂善非阿弥陀佛之本愿,乃少善根。念佛是阿弥陀佛之本愿,具足无上功德,故而赞叹之。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善导和尚说得很清楚:「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为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彼佛之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此一部《观经》,心中望着阿弥陀佛之本愿,劝导我们应该专修念佛。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劝导我们应当完全仰靠这尊佛的誓愿,不可怀疑。

第十六文,也是解释彼阿弥陀佛之本愿,不论下智、破戒,若称念彼佛名号,乘彼佛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第十七文,是解释阿弥陀佛本愿之念佛,「乃至十念」是一辈子的念佛,并不是一声、十声,然后就不念了。

这十七条文,它的根本核心,都是围绕着阿弥陀佛之本愿而展开的,就好像我们画圆,有个圆心,而周围的圆圈都围绕着圆心而旋转。又好像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所有一切净土的法义,都围绕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围绕着第十八愿,围绕着念佛往生而旋转,而展开一切宗义。所以,扩充就是四十八愿,再扩充就是净土三部经,再扩充就是一切经典,再扩充就是十方诸佛共同的教法。那我们现在,能够专修念佛,就是进入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顶点。所以,无有不足,劝导大家应当专修念佛。

回归善导

这部《净土宗略要文》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在无数的净土经论、章疏、注解、讲义当中,在种种解释当中,唯选择这十七条文,这要有相当的智慧。如果我们看,我们都不知道宗旨在哪里,叫我们选,都不知道要选哪一个。

这是谁人所选的呢?这是法然上人所选。法然上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佛的智慧,称为智慧第一。

法然上人涅槃的时候念了四句话:「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弟子们问:「师父要圆寂了,是不是请尊佛像?」(像我们现在助念一样)

上人说:「我哪里用得上这个!我本极乐之人,现回极乐而去,用不着这些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已经在空中了,报佛出来了,你们都看不见?」瑞相特别多。

他念佛的时候,别人看见房间一片光明(房间没点灯)。大势至叫无边光。在道场念佛的时候,法然上人头顶上放出圆光,大众在旁边顶礼膜拜。

上人的智慧非常不可思议,他读《大藏经》,读破五遍(我们读了几部经?),世称智慧第一。

最有名的一次叫「大原谈义」。法然上人坚持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弘扬念佛,可是有的人觉得:上人虽然智慧高,但是宗义有点偏颇,这样强调念佛,那我们各宗各派怎么办?大家都有点意见,于是约好了,云集大原龙禅寺。天台宗座主致书法然上人:「我对净土宗略有了解,委屈上人,我们共同讨论。」上人就很高兴地答应了。各宗各派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来了,共有三百多位,这三百多位不是一般的人物,都是当时各宗各派最有名的、顶尖的高人。关于念佛,问了很多问题。法然上人一个人去,谈论一天一夜,在座大众没有一个不信服,大家都感动了,都来念佛,三天三夜,念佛不断。天台宗座主当时就给法然上人顶礼,说:「我从今天开始,要专修念佛。」在自己的寺院里设立了一个专修念佛院。可见得上人当时的教化,从朝廷,到乡间,各宗各派,大家都来念佛。

上人在四十三岁的时候,第八次拜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读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读到这里,恍然大悟,对整个净土宗的宗义完全明了,知道净土宗的核心就在这个地方:一切造罪凡夫,他的解脱之道、成佛之道,原来在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已经为我们设定好了,就是:顺彼佛之本愿,称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成佛。

以法然上人的智慧,读到第八遍才开悟。法然上人自己说:「任何经典,我不超过三遍,一切都会自然明了」。

他虽然了解了净土宗义,但是不着急弘扬,善观机缘。有一天,他梦见善导大师。在一片茂密的山林当中,从山的西边有一片彩云飞起来,上面有很多白鹤、孔雀,彩色的鸟,云彩放出光明,众鸟飞到河里嬉戏。法然上人正在合掌观看,彩云越扩越大,上面站立一位高僧,半截身是金色佛体,半截身是普通僧人形象,法然上人恭敬合掌说:「这是哪一位大德?」

云中的僧人说:「我是大唐善导和尚。」

「两国相隔千万里,时代相差四百多年,不知和尚来此有何指教?」

善导和尚说:「你专修念佛,专弘念佛,甚合我意,将来弘化,无有限碍。」这样出来证明。

法然上人知道机缘已经成熟,就展开教化。全国各地的人都向他请教宗义。现在日本的净土宗──黄念祖老居士作《大经解》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引用日本净土宗古德的著作,日本净土宗的各派,都是从法然上人门下派生出来的(像中国的禅宗,六祖之下花开五叶),法然上人之后,净土宗特别发达。当然,这些思想不可能超过法然上人的智慧,所以,还是回归到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偏依善导」,你看,这十七文里边,善导和尚占了十五条文,可见得上人是怎样完全依据善导。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就回归到我们中国的祖师善导和尚,这就千稳万当了。

善导大师不光是中国净土宗的祖师,日本韩国的念佛人都尊其为祖师。善导和尚是弥陀示现,是中外共同尊崇、仰戴的祖师,没有人能与他相提并论。虽然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但是,比较起来,善导大师可以说是祖师中的祖师,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所说专修念佛,所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是千古不易之定案。」「所说当作佛说看。」

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你看,善导大师所讲的话,我们这两天来学习,感动不感动?就是感动啊!「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

其它的祖师,很少说是弥陀示现的;也没有哪一位祖师念一声佛口中出一道光,唯有善导大师证得三昧,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口中就出一道光明;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他经常看到。依这样的祖师所建立的教法,决定没有偏差。如果别人所说和善导大师所说有所不同,难免别解别行,那些仅供参考,而以善导和尚为标准,决定不会走偏,决定不会失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