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明辟支有二类别。
△一缘觉值佛出世禀十二因缘教所谓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然此观境与前四谛开合异耳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余识名色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开为苦谛观因缘智即为道谛十二支灭即为灭谛。
但缘觉人先观集谛若生起门观者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还灭门观者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由观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
△二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无生故名独觉。
△虽名不同行位无别此人断三界分别俱生与声闻同更侵烦恼习气故居其上。
后明佛。
△从本因地初发心时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
△既已发大心须行行填愿。
于三祗劫修六度行。
△言三祇者且约我佛释迦修行菩萨道时论分限者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一阿僧祇从此常离女身及四恶趣然不自知当来作佛若望声闻位即五停心总别念处。
△次从尸弃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
此时用七茎莲华供养布发掩泥得受记莂号释迦文尔时自知作佛口未能说若望声闻位即暖位。
△次从然灯至毗婆尸佛值七万七千佛名第三僧祇满此时自知亦向人说必当作佛自他不疑若望声闻位即顶位。
△经如许时修行六度然修六度各有满时如尸毗王代鸽檀满普明王舍国尸满羼提仙人为歌利王割截无恨忍满大施太子抒海并七日翘足赞弗沙佛进满尚阇黎鹊巢顶上禅满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七分息诤智满。
△修度满后更住百劫种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如云大千盲人治差为一福等若望声闻是下忍位。
△次入补处生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住不动为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后一刹那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分别俱生烦恼习气在于染变化土成劣应身佛坐生草座说小乘谛缘之法令彼一类下下凡夫外道转凡成圣也。
贤首五教仪卷第二
音释
维摩
(此云净名亦云无垢)。
般怛罗
(唐言伞盖用覆一切也)。
娑婆
(此云堪忍众生能忍此上苦故)。
由旬
(此云限量如此方驿也小者四十里中者六十里大者八十里)。
因陀罗
(秦言能作天主即帝释也)。
楞严
(涅槃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固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
辋
(音罔车轮外围曰辋)。
墠
(音善筑土为坛除地为墠)。
佉勒迦
(唐言竹篅盛谷麦圆??也)。
闼
(音塔小门也)。
毗卢遮那
(唐言广大生息圭山云理智不分之真身也)。
卍
(音万乃佛胸前吉祥海云相也此是吉祥万德之所集耳)。
隘
(矮去声狭陋险也)。
耆阇崛
(此云灵鹫)。
须扇多
(佛名此云甚净)。
迦叶
(此云饮光)。
阐提
(涅槃云一阐云信提云不具信不具足名曰阐提)。
瑜伽
(此翻相应)。
赖耶
(亦云阿梨耶梁名无没识唐翻为藏识)。
首罗
(具云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
阿毗达磨
(此云无比法新云对法论名)。
那含
(此云不还)。
罗汉
(华言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
莂
(音别系草以记谓之记莂今授彼记如草系比丘也)。
尸毗
(唐言与)。
檀
(具云檀那秦言布施)。
尸
(具云尸罗秦言持戒)。
羼提
(秦言忍辱)。
歌利
(此云恶生又云无道唐言斗诤)。
抒
(音汝舒渫水也挹也酌取也)。
翘
(音乔翘足举足望也)。
弗沙
(唐言增盛明达胜义故)。
阇黎
(华言轨范谓于众中作轨范故)。
(贤首五教仪第二卷伏愿
通三时十仪于法界主伴重重演四乘五教于刹尘圆音落落普度含灵齐成正觉)。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