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读诵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七

发布时间:2019-06-25 17:17:02作者:地藏经读诵网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七 车七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五教相中二先明来意次开章解释初文中又二初正明来意次但圣下述开章意。

  大章第五释教相者若弘余经不明教相于义无伤若弘法华不明教者文义有阙。

  初文云若弘法华至有阙者法华前经但当文判释于义未失当文辨教于理易明若弘法华须辨一期五时教相说佛本意意在何之诸经有体体趣何等明宗明用为何所依是故前释宗用中云用是宗用宗是体宗名总标三教相判四是故法华不明教相使前四义??无所显四义不显妙法难明故不明教相于理实阙。

  ○次文为五初但圣意下述大意意。

  但圣意幽隐教法弥难。

  ○次前代下述异解意。

  前代诸师或祖承名匠或思出神衿。

  ○三虽阡陌下述明难意。

  虽阡陌纵横莫知孰是。

  ○四然义不下述去取意。

  然义不双立理无两存若深有所以复与修多罗合者录而用之无文无义不可信受。

  ○五南岳下述判教意。

  南岳大师心有所证又勘同经论聿遵佛语天台师述而从用。

  以圣旨难知故须先出大意以诸师不同故须逐失略列以无一全是故一一难破以不全非故须明去取唯证可从故准南岳正判。

  ○次开章解释中二先列章。

  略明教为五一大意二出异三明难四去取五判教。

  ○次解释中初大意者大略而言五时教中前之四时当部被物而不须明设教多少开合增减对带等意意在何之于中为三初明说之根本次说余下正明大意三若能下结劝。

  大意者佛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初文者约佛自证本不可说若被此土机缘须假立声教。

  ○次正大意中四初明教法优劣次其宿植下明物机不同三如是下明如来能鉴四又已今当下明校量所说初又二初明余经当机当部不涉始终次今经下明今经化缘教旨始末该摄远近初文又三初总略标示次至如下别明前后诸教三凡此下总结诸教未穷。

  说余经典各赴缘取益。

  初如文。

  (△次别明前后诸教)。

  ○次文自五即四时并涅槃。

  至如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住上地上之功德不辨如来说顿之意。

  初云至如华严至住上地上者今家为显部中圆别二位不同故云地住新译经中初会六品只明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藏海第二会六品前之五品但明人法名号菩萨发问为入住之端第三会六品秪说十住第四会四品只说十行第五会三品秪说十向第六会一品秪说十地第七会十一品只明十地胜进行耳第八会明离世间一品及以最后入法界品秪是令信善知识教故知一经三十七品但明菩萨行位功德言圆别者住中多明圆融之相行后多明历别之相而皆不明行位之意不语初成顿说大旨。

  若说四阿含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

  四含灼然说小而已而亦不明说小之意于大化不获垂以劣形说以浅法赴小机宜岂非曲巧。

  若诸方等折小弹偏叹大褒圆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诃赞之意。

  方等折小如弟子品弹偏如菩萨品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称叹文殊及净名等即是褒圆又弟子品用折不同有用三教如诃目连是叹大有用圆诃如诃身子是褒圆慈悲行愿如问疾品佛道品事理殊绝如不思议品香积品等是事殊绝入不二法门品是理殊绝虽有此胜亦不明大小并席具对众机等意。

  若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

  般若论通则通于三教故曰三人论别则独在别圆故云独进三教同被尽净虚融二乘之人无心悕取钝根菩萨推功上人别教地前谓为别俗圆众自谓一切圆融故使文中始自色心终乎种智融通遍入而亦不说设教所以别是不共而不明一部有共不共意也。

  若涅槃在后略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结要之终。

  涅槃重施方便又于经初已开常宗斥夺三修十仙小证中间广答三十六问广辨菩萨五行十功而亦少明用方便意。

  (△三总结诸教未穷)。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

  结文可知。

  ○次明今经中生先叙诸经以为网目次但论下明今经以为纲格。

  今经不尔絓是法门网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

  初文言法门网目者自法华已前诸经所明方便教门如华严中别鹿苑四含方等中三般若中二并是圆门网目而已虽诸部中有权有实而并不明权实本迹被物之意故非大纲故说法华唯存大纲不事网目。

  ○次明今经者欲明今经复先叙始末方显今妙。

  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

  叙始末者迹门以大通为元始本门以本因为元始今日以初成为元始大通已后本成已来如是中间节节施化皆以渐顿适物机情若大若小皆为取物机而与法差别若今日中间言取与者华严已后法华之前观机为取逗物为与适者得也谓得时而用诸经不尔未为大体。

  ○次大事下正明今经。

  大事因缘究竟终讫说故之纲格大化之筌罤。

  说教等者明今经是一代之纲格格正也大化等者明一化之极筌字应从竹蹄字如止观记。

  ○次明物机不同中又二先明四种根性不同次明今经纯一根性教意纲纪。

  其宿殖淳厚者初即顿与直明菩萨位行功德言不涉小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其不堪者隐其无量神德以贫所乐法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如此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既得道已宜须弹斥即如方等以大破小文云苦切责之已示以所系珠若宜兼通半满洮汰如大品遣荡相着会其宗途文云将导众人欲过险道。

  初文自为四意从其宿植去正出今经叙于一代用教之意故前文云始从华严至般若来皆不说于设教之意故从此下腾今经意述一代教用与之由故初说华严意在大根言不涉小则三意未周一不摄小机二不开权三不发迹从其不堪者去说阿含教意在于小亦有三意未周一不涉大机余二如前从既得道已去说方等教具明大小总有二意一逗大逗小二以大斥小亦三意未周一者不明逗缘弹斥之意余二同前从若宜兼通去说般若教亦有二意一通被大小二洮汰付财亦三意未周一者无通被洮汰之意余二同前。

  ○次文二初明开显次结成纲纪。

  过此难已定之以子父付之以家业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

  从过此难已去唯至法华说前教意显今教意故云过此已后定之以父子开权人也付之以家业委权实法也此约迹门开权显实次拂之以权迹显之以实本此本门开迹显本也此即法华之大纲今家之撮要不过数行而已[(冰-水+〡)*ㄆ]一代教法出法华文心辨诸教所以请有眼者委悉寻之勿云法华渐圆不及华严顿极当知法华约部则尚破华严般若约教则尚破别教后心如此教旨岂同外人因中有果等而为匹类耶一一文中皆先述教意次引文证。

  ○次当知下结成今经纲纪中三先法。

  当知此经唯论如来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

  ○次譬。

  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

  ○三引无量义意以合譬。

  故无量义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则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此譬下算若[(冰-水+〡)*ㄆ]无量以入一会三而归大者此譬除算唯记大数焉。

  若无诸数将何以纪定若不纪定将何以结归若不结归则佛意杳漫若无诸数则化仪不周故开权显实即彼所行是菩萨道开迹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三明如来能鉴)。

  ○三明佛意鉴机中二先明鉴机来久次当知下明佛意难测初文又二初总述次别指。

  如是等意皆法身地寂而常照非始道树逗大逗小佛智照机其来久矣。

  初文言法身地等者自本地真因初住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故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岂今日迹中草座木树方鉴今日大小机耶。

  ○次文云下别明鉴机以今日之事验久远之智一代始成四十余年岂能令彼世界尘数菩萨万亿诸大声闻便悟大道现获无生色声之益略难称纪故知今日逗会赴昔成熟之机况若种若脱非言可尽于中又二初略明始终一期佛意次信解下重牒信解领鉴证成初文又三初明佛垂世本意意虽知小而在大。

  文云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此照大久矣。

  ○次文云殷勤下明用小化本意意虽知大而用小。

  文云殷勤称叹方便此照小久矣。

  ○三文云诸佛下明适机化仪佛意本畅非始灵鹫其心泰然。

  文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照会小归大久矣。

  ○次信解文具足五时。

  信解品云踞师子床见子便识此语初鉴大机久矣于?牖中遥见其子者此鉴小机久矣密遣二人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此鉴须开三久矣心相体信入出无难此鉴调斥久矣领知众物此鉴洮汰久矣后付家业此鉴教行等久矣。

  初华严时大机未起以佛远鉴令见而复遥次于?牖中下知小机先熟故遥而不舍所以密遣将护大机故体业领付其意在兹。

  (△次明佛意难测)。

  ○次当知下结中二先正结。

  当知佛意深远弥勒不识所为因缘况下地二乘凡夫等耶。

  ○次文云下引证。

  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四明校量中二先引法师品与一代校量次将说下以疑请文与诸经校量。

  又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前经是已说随他意彼不明此意故易信易解无量义是今说亦是随他意亦易信易解涅槃是当说先已闻故亦易信易解。

  初文可知。

  ○次文中二先明与诸经一向异次唯华严与法华经广辨同异。

  将说此教疑请重叠具如迹本二文受请说时只是说于教意教意是佛意佛意即是佛智佛智至深是故三止四请如此艰难比于余经余经则易若始坐道场梵王初请直言请法亦无疑网往复殷勤说诸方等观文可知说大品时犹酬梵请。

  初文中三止四请者方便品初佛止叹云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次舍利弗腾众心请次佛止云止止不须复说恐惊疑故二舍利弗腾宿根利是故复请三佛复止舍利弗护增上慢故三舍利弗复腾宿慧益多是故更请四如来许说四身子愿闻亦无疑网等者余经虽亦有请有止不同此经三乘四众天龙咸有疑请致请为往佛止为复皆至于三名为殷勤说诸方等观文可知者且如说方等陀罗尼时初叙雷音比丘为九十二亿魔之所掩蔽华聚菩萨请佛救护佛便许以摩诃袒持调伏彼魔后说灭罪修行方法如说净名初因命问疾述昔被弹文殊承旨广论因疾调伏慰喻此等诸文由问疾生已下诸文次第而起不云再请何况至三说大品时犹酬梵请者如大品中如来自敷师子之座入王三昧身分次第放于六百万亿光明放光明已复入师子游戏三昧现神变已令无量人各各谓佛独为我说十方世界亦复如是此中无请仍用梵王初通请竟是故此说犹酬梵王所言犹者佛初成道梵王初请请意既远鹿苑方等未称梵心故至般若尚酬初请故知三请唯独法华验不虚矣。

  ○次与华严对辨者今一家意岂欲贬于法界融通普贤遍入文殊弥勒妙用无边耶但据彼部文犹带行布序首结集自云始成存行布故仍未开权言始成故尚未发迹此之二义文意之纲骨教法之心髓而彼部不开不拂焉知化迹无优劣耶圆理无殊故今许云可为连类斥人师不了故复论之于中为二初总明同异次别比决。

  唯华严中请金刚藏可为连类而人师偏着谓加于法华言小乘致请不及菩萨此见一边耳。

  初连类者如华严中说十住时有十慧菩萨法慧为首说十行时有十林菩萨功德林为首说十向时有十幢菩萨金刚幢为首并云承佛力说至说十地时有三十六菩萨皆以藏为名金刚藏为首解脱月居末是金刚藏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十方皆尔从三昧起告诸菩萨言广大如法界等次列十地名竟云三世十方诸佛无有不说此十地者一切菩萨随顺佛说作是说已默然而住一切菩萨闻是语已渴仰欲闻各各念言何故金刚藏菩萨说十地名已默然而住众中有菩萨名解脱月知众心念说五行偈请金刚藏金刚藏复说六行偈止云众生少信故我默然解脱月复请云大众直心清净善修助道种诸善根(云云)金刚藏复止云众虽清净不久行者智慧未明了解脱月复请云诸佛皆护念愿说十地义诸菩萨同声偈请诸佛放光照光中偈赞竟金刚藏复称叹十地义深妙难思谦退已次方乃云承佛力说复诫众令谛听恭敬又云我之所说者如大海之一渧次方广说十地功德等此乃三请两止犹阙法华一请一止故云连类况法华所请独显本迹一实长远耶又连类者但云止请不云所说之法法非连类不可为俦而人师偏着谓加于法华者自古弘经论师不晓佛意唯见华严事广文长菩萨致请而谓华严加胜法华近代已来读山门教者仍有此说误哉误哉况以人师但以请主胜劣相形不云法门观智胜此而近代匠者更以教体谓胜法华岂非误耶总明同异竟。

  ○次身子下别比决中三初正比决次彼以下明比决意三但此下结归本文疑多请倍之意初文又二初斥古师云法华请者唯小。

  身子腾众心云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何独是一小乘。

  ○次又弥勒下救法华不及菩萨疑请于中又二先引齐次又本门下明胜意。

  又弥勒阖众求决文殊与解脱月金刚藏若为有异。

  初云法华中弥勒求决于文殊华严中解脱月请释疑于金刚藏若据二处菩萨互为宾主并是深位是则似齐故云若为有异二处会主虽即释迦舍那不同但是衣缨少殊内身不别。

  ○次文者一往虽然所请之法所被机缘不无同异华严兼别法华纯圆又十方诸佛皆是舍那分身而经中不说亦是以权而覆于实是故须此比决令胜于中又三初总明请人说者所说法胜次若彼下别明眷属胜三又彼下明化主胜。

  又本门中菩萨请佛说于佛法岂比菩萨请菩萨说菩萨法耶若就此意有加于彼。

  初文者法华本门是佛说佛法与华严中加于菩萨说菩萨法不无同异如此优劣佛旨难思故大师自云若较其优劣恐失佛旨佛旨但在诱物契真但能被教门不可一概所以复云此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如斯两意永异余经请倍疑多复异诸教故迹门三止四请本门四请三诫。

  若彼列众十方云集皆是卢舍那佛宿世知识此经云集地涌菩萨皆从释尊发心是我所化此一往则齐而不无疏密。

  次文中言不无疏密者知识疏发心密知识可互相成益发心则师位不移故知知识之言覆此发心之事显覆不等疏密何疑。

  (△三明化主胜)。

  又彼明十方佛说华严被加者同名法慧金刚藏等不言彼佛是舍那分身今明三变土田一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土满中诸佛悉是释尊分身此意异彼。

  第三意者彼十方说法法同人同被加者同是则化主眷属并以一身无量身互为主伴同而不同一身多身一多自在而覆其分身之说但云主伴相关设彼一身多身但云法同名同彼一华台立一化主华台相去其量叵量今以八方土田满中诸佛凡集几许华台佛耶举例而知尘数亦尔。

  (△次明比决意)。

  彼以华严为胜还复出一两句非故兴毁若较其优劣恐成失旨。

  比决意者彼华严佛何殊法华已如前说余并如文及?文中广以十义辨于同异。

  ○三结归。

  但此法华开权显本前后二文疑多请倍不比余经只为深论佛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所以疑请不已。

  如文。

  ○二结劝。

  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教意甚深其略如是。

  ○次异解中二先明三意通用次明诸师不同初文者顿渐不定名虽不殊但明义不了是故须破。

  二出异解者即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

  初中言南三北七者南谓南朝即京江之南北谓北朝河北也。

  一者虎丘山岌师述顿与不定不殊前旧渐更为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最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也二者宗爱法师顿与不定同前就渐更判四时教即庄严旻师所用三时不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之前指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也三者定林柔次二师及道场观法师明顿与不定同前更判渐为五时教即开善光宅所用也四时不异前更约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褒贬抑扬教四者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不异南方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满教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六者佛?三藏学士光统所辨四宗判教一因缘宗指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诳相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也七者有师开五宗教四义不异前更相华严为法界宗即护身自轨大乘所用也八者有人称光统云四宗有所不[(冰-水+〡)*ㄆ]更开六宗指法华万善同归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名为真宗大集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名为圆宗余四宗如前即是耆阇凛师所用九者北地禅师明二种大乘教一有相大乘二无相大乘有相者如华严璎珞大品等说阶级十地功德行相也无相者如楞伽思益真法无诠次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也十者北地禅师非四宗五宗六宗二相半满等教但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音说法随类异解诸佛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但是一音教也出异解竟。

  自宋朝已来三论相承其师非一并禀罗什但年代淹久文?零落至齐朝已来玄纲殆绝江南盛弘成实河北偏尚毗昙于是高丽朗公至齐建武来至江南难成实师结舌无对因兹朗公自弘三论至梁武帝敕十人止观诠等令学三论九人但为儿戏唯止观诠习学成就诠有学士四人入室时人语日兴皇伏虎朗栖霞得意布长干领语辩禅众文章勇故知南宗初弘成实后尚三论近代相传以天台义指为南宗者非也自是山门一家相承是故难则南北俱破取则南北俱存今时言北宗者谓俱舍唯识南方近代亦无偏弘其中诸师所用义意若凭三论则应判为南宗若今师所用毗昙成实及三论等大小诸经随义引用不偏南北若法相宗徒多依大论观门纲格正用璎珞融通诸法则依大品及诸部圆文故知今家不偏朋党护身寺自轨法师大乘是人为立号以重其所习故美之称为大乘。

  ○三明难中先难南三次难北七初南三中先难五时次今更下重难前文用三时义初文二先难五时次五时之失下结难初文正难用涅槃五味五时又三初难五时次难共用顿等三教三难用涅槃五味初文又二初叙意次正难。

  三明难者先难南地五时其义不成余四时三时例坏也。

  初言先难五时者以初二师立三四时摄在五时中故先总标意竟。

  ○次若言下次第难其五时即自为五文初难十二年前有相教者先牒其所立。

  若言十二年前名有相教者。

  ○次难难中又四初总难十二年前及以有相次又阿含下单以空难三又成道下难十二年前唯小四复次下以成论破意难。

  成实论师自诬己论论云我今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所谓空是空非无相耶三藏非十二年前耶。

  初文中言成论等者论属十二年前论文自明空义论师判之为有相教岂非以有加诬己宗为有相教。

  又阿含中说是老死谁老死二皆邪见无是老死即法空无谁老死即生空三藏经中自说二空二空岂非无相又释论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摩诃衍中明十方空为大空既以法空为大空即大无相。

  次文者阿含即是十二年前及大论所指皆明空义如何云有言是老死等者如止观第六记次论所指云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者他云三藏通大小何为但属小今明如法华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又大论中处处以三藏对衍而辨大小故准此文以三藏为小若通论者小衍二门俱有三藏自是通途非别意也若唯通途如何销通法华大论具如四教本中广明故十二年前约显露教秪可通云三藏教耳故不可云见有得道若唯见有妨于三门是故文中且破存于计有之见又三藏教准不定教亦非独在十二年前如食檀耳是涅槃时其事亦在四阿含内迦留陀夷亦复如是故显露教十二年前定唯在小。

  ○三难唯小中二初文引央掘仍是大乘明空亦在十二年前。

  又成道六年即说殃掘摩罗经明空最切此非无相谁是无相耶(云云)。

  ○次又如大论得道已后十二年中亦说般若。

  又大论云从得道夜至泥洹夜常说般若般若即空慧也。

  ○四成论斥意难中三初直以论师斥意难教成虚设。

  复次十二年前名有相教为得道为不得道若得道则乖成论论师云有相四谛是调心方便实不得道须见空平乃能得道既言有相那忽得道若不得道用此教为。

  ○次又拘邻下以得道人难得道不无则教成无相。

  又拘邻如五人最初于佛法寂然无声字获真实知见最初之言岂非十二年前得道耶。

  ○三又若下以得道与无相双折又为三初难得道不得道教同无相及以邪说。

  又若得道教同无相若不得道教同邪说。

  ○次难得道仍存有相道亦成外。

  又若得道得何等道若见空得道还同无相若不见空得道亦同九十五种非得佛道。

  ○三结成过相。

  有相之教具有二过(云云)。

  ○次难十二年后亦二先牒所立以略非。

  二难十二年后名无相教明空荡相未明佛性常住犹是无常八十年佛亦不会三归一亦无弹诃褒贬者此不可解。

  ○次若言下广破彼师以般若教为第二时故般若无褒贬等所以约此而为难辞于中为六初难无相不成次若言下难不明佛性三若言下以般若无会三难四若言下以般若无弹诃难五若言下以般若是第二时教难六以般若通十二年前难。

  若言无相何意不荡无常犹有无常何谓无相。

  初如文。

  ○次文又三初单以正因佛性难次故知下以三佛性难三若言无常下以八十年不说佛性难初文又二初以共不共般若难。

  若言不明佛性法身常住者共般若可非佛性法身常等不共般若云何非佛性耶。

  ○次大经下以名义同难又为四初引五名中有佛性般若难次彼师救三若尔下重破四又涅槃下重引文结同。

  大经云佛性有五种名亦名首楞严亦名般若般若乃是佛性之异名何得言非。

  初文云佛性有五种名如止观第三记意仍少别。

  彼即救言经称佛性亦名般若者是三德之般若何关无相之般若。

  次救云涅槃自是三德中之般若非无相者此过更甚一者三德般若犹有相过二者无相般若非三德过若非三德即是无常若是无常云何无相纵属小乘亦非十二年后般若无相不成况重破中还为涅槃所指涅槃何殊般若耶况重立结同中涅槃佛性与实际般若不殊。

  若尔者涅槃第八何意云如我先于摩诃般若中说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灼然何意言非。

  又涅槃佛性只是法性常住不可变易般若明实相实际不来不去即是佛无生法无生法即是佛二义何异。

  ○次以三佛性难中三初更牒涅槃般若所明实相法性为正因对余二性为三因。

  故知法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是了因佛性五度功德资发般若即是缘因佛性此三般若与涅槃三佛性复何异耶。

  ○次重引金刚论证般若为了因佛性。

  金刚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余名生因于实名了因实相了因能趣菩提岂非佛性。

  ○三但名异下举譬结难。

  但名异义同如前分别何得闻释提婆那民谓非帝释其谬类此。

  ○三以八十年佛难中二先牒所计。

  若言无常八十年佛说非佛性常住者。

  ○次难难中又三初以八十年佛亦说常难次引大论只是一身而分生法难三以小况并难。

  涅槃亦云八十年佛背痛有疾于娑罗入灭那忽谭常辨性(云云)。

  初言云云者涅槃八十既说常般若八十岂不说般若八十若不说涅槃八十安得说广并(云云)。

  ○次引大论又二先分二身次二身合。

  释论云佛有生身法身生身同人法有寒热病患马麦乞乳法性身佛光明无边色像无边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听法之众尚非生死身何况佛耶。

  初文者般若之中既为诸菩萨当知化主必非生死若非生死即是常住若是常住明常灼然所言佛有生法二身者如大品中华积世界普明菩萨欲来此土彼佛令其问讯释迦少病少恼等论问云何故诸佛问讯而言病恼论答云佛有生法二身故生身有寒热乃至九恼法身无病故问生身不问法身。

  释论云又生身佛寿则有量法身佛寿则无量岂可以无常八十年加于法身耶。

  次释论下明二身合者教分二身为机劣故岂以为劣机故暂现无常即以无常加诬法性令无常耶。

  小乘中云法身尚其不灭如均提沙弥忧恼佛问汝和尚戒身灭不答言不乃至解脱知见灭不答言不何况般若法身而言无常。

  三举小为况者均提沙弥缘出大论如止观第四记彼小乘言不灭者以无作之业至未来世名为不灭非常住不灭且引不灭破彼无常。

  ○三般若无会三难者其实般若未会其人今且以会法而为难者彼亦不晓会法不会人故又为二初泛引天子发心。

  若言般若无会三者何故问住品云诸天子今未发三菩提心者应当发。

  天子虽非二乘然发菩提即当会义。

  ○次引声闻发心正明会义又为二初引经次若声闻下释。

  若入声闻正位是人不能发三菩提心何以故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我终不断其功德。

  初文中云与生死作障隔者灭智灰身永断生死若其发心大悲利物应处生死与物结缘若种若脱而成熟之是故二乘已断生死永与生死作障隔故不能复入生死益物若发三菩提心者我亦随喜者折挫小行令发大心于权教中虽云败种佛以实理而发动之假使能发菩提心者我亦随喜。

  若声闻不求上法何所随喜既随喜上法即是会三。

  ○四难无褒贬中四初引斥智次又十三下引斥教三又云下以引失教旨难四岂有下结。

  若言般若无弹诃者大品云二乘智慧犹如萤火菩萨一日学智慧如日照四天下。

  又十三卷云譬如狗不从大家求食反从作务者索当来世善男女人弃深般若而攀枝叶取声闻辟支佛所应行经。

  次文言不从大家求食等者经云汝是上人应求上法不应自鄙唯居下位不应如彼攀附枝叶狗狎作务等。

  又云见像观迹皆名不黠。

  三引失教旨中言见象等者立小乘教本期于大住小亡大斯为不黠。

  ○四结。

  岂有弹诃更剧于此谓无褒贬耶。

  如文。

  ○五难是第二时中二初引诸经。

  若言般若是第二时教引诸天子白佛云见第二法轮转者何经不见第二而独言般若净名云始坐道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乃至说法不有亦不无两说相对亦应是第二法轮转法华亦云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今复更转最上之法轮涅槃又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八万天人得须陀洹果今于此间拘尸那城转法轮时八十万亿人得不退转。

  ○次经经下结难。

  经经皆有此旨亦应并是第二何独般若耶。

  ○六难十二年后有无相。

  若言十二年后明无相者何得二夜常说般若故知无相之过亦甚众多(云云)。

  如文。

  ○次难第三时者彼以方等为第三时教故须约褒贬等难于中为二初牒所计次今问下正难。

  次难褒贬教是第三时虽七百阿僧祇犹是无常不明常住直是弹诃褒扬而已。

  初如文。

  ○次为四初难方等不应在般若之后次又弥勒下难被弹不应独在声闻三若言下难不应以七百之寿用判方等四以三佛性难同涅槃常住。

  今问说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虽不悕取咸以具知菩萨法门何得被诃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故知褒贬不应在般若之后非第三时也。

  又弥勒等亦被屈折何但声闻。

  初二如文。

  ○第三中又三初难次文辨下再辨三又云下引证常身。

  若言七百阿僧祇者此亦不然其文自说佛身无为不堕诸数金刚之体何疾何恼为度众生现斯事耳。

  初文中云七百阿僧祇者楞严七百及净名金刚二经俱是第三时教何故不取金刚为正而人师苦以七百判为无常若七百无常金刚岂常方等金刚若无常者涅槃金刚何必是常涅槃无常佛性何在言何疾何恼者乳光经中佛在毗耶离音乐树下众会说法佛少中风当用牛乳时城中有梵志名摩耶利五百弟子为国大长者不信佛法不知布施罗覆宅庭不令鸟侵所居之处去佛不远佛告阿难汝持我名至梵志所索乳??来阿难受教而往持钵门下立时梵志欲入王宫因见阿难问曰何故晨朝持钵住此阿难具以佛意答梵志梵志默然思惟若不与乳诸人咸谓我悭若与乳者诸梵志谓我事瞿昙道复思惟已即授弊牛令阿难自谷欲令弊牛触杀阿难折辱瞿昙如谋而行梵志五百弟子皆笑云瞿昙常自言能度生老病死今者自病须乳时维摩诘诃辞问答空声等具如净名仍广于经时五百弟子闻空中声即无狐疑皆悉欢喜发无上心时梵志内外眷属及聚落中无数千人皆随阿难往看谷牛阿难至牛傍自念我师法不自谷乳言竟忉利天座为之大动从天下来化为小梵志住牛傍阿难见之欢喜请取乳即答阿难我非梵志是帝释耳闻世尊须乳故来至此阿难言何能近此腥秽耶答言我之何如佛世尊耶欲为取乳唯愿知时帝释诺即持器至牛傍牛便静住观者惊怪小梵志有何缘来为之谷乳傥为弊牛触死当柰何耶帝释说偈言今佛小中风与汝作乳??令佛服之差得福无有量佛尊天人师常慈心忧念蜎飞蠕动类皆欲令度脱尔时犊母说偈云此手扪摸我一切快乃尔取我两乳??置于后余者当持遗我子朝来未得食虽知有多福作意当平等于是犊子为母说偈云我从无数劫今得闻佛声即言持我分尽用奉上佛世尊一切师甚难得再见我食草饮水自可足今日更有五偈(云云)于是阿难满??乳去梵志及亲邑八见此称叹信解佛法得法眼净阿难至世尊所具述之佛言如是此牛过去曾为长者喜出息偿钱毕复??触他人坐此堕畜生今罪已毕放口光授记从此却后命终七反生兜率天及梵天复七反生人间豪家牛母见弥勒成阿罗汉犊子上下二十劫竟作佛号乳光当知世尊无疾无恼为度人故现身有疾为度众生现行斯事故净名安慰阿难云但为佛出五浊恶世为众生故现行斯法。

  (△次再辨)。

  文辨金刚而人判七百涅槃亦辨金刚那忽常住。

  (△三引证常身)。

  又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二三如文。

  ○第四文又三初引经题总具三脱即三佛性难。

  又不思议解脱有三种真性实慧方便即是三佛性义。

  ○次引下文具三脱三佛性难。

  且复尘劳之俦是如来种岂非正因佛性不断痴爱起诸明脱明即了因性脱即缘因性。

  ○三三义下结难。

  三义宛然判是无常涅槃三种佛性何得是常耶。

  ○次难第四时为法华同归教者又二初牒文总斥。

  次难第四时同归教正是[(冰-水+〡)*ㄆ]束万善入于一乘不明佛性神通延寿前过恒沙后倍上数亦不明常此不应尔。

  ○次法华下别难别难又为二初略举法华明常辨性华严下别引并难。

  法华明一种性相一地所生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命章即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初文云命章者命字口令也谓教也即命召也谓章初也。

  ○次文又三初引明常文次引佛性文三破神通初文又五初以华严为并难彼许华严亦明常住故将为并次又无量义下以序文验为难三若言下以来语多少为难四引今文五法华论下引三身为难初文又二先以迹门并难次又华严下以本门并难。

  华严明佛智慧犹带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如爪上土如来智慧如十方土法华纯说佛之智慧如十方土而非常者华严爪上土云何明常住。

  初文言菩萨智慧如爪上土者大经三十二云尔时世尊取大地土置爪甲上问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耶迦叶答言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经文本譬舍于人身得人身少今借以譬菩萨智者如爪土等华严甚深但为今序。

  又华严始坐道场初成正觉成佛太近法华明成佛久远中间今日皆是迹耳迹中所说而言是常本地之教岂不明常。

  (△次以序文验为难)。

  又无量义经云说华严海空历劫修行未曾宣说如是甚深无量义经甚深无量义经已自甚深甚深之经为法华弄引岂不明常。

  (△三以敕语多少为难)。

  若言常住语少者如天子一语可非来耶。

  第二第三如文。

  (△四引今文)。

  文云世间相常住又云无量阿僧祇劫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伽耶城寿命及数数示现等是应佛寿命阿僧祇寿命无量者是报佛寿命常住不灭者是法佛寿命也三佛宛然常住义足。

  第四文者引文三身寿命为难。

  (△五引三身为难)。

  法华论云示现三种菩提一者应化佛菩提随所应见而为示现谓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道场得三菩提也二报佛菩提谓十地满足得常涅槃文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也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常清净不变文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不如三界见于三界谓众生界即涅槃界不离众生界即如来藏。

  第五文者若不明常岂明三佛。

  ○次明三佛性又五初引不轻文次引法华论文三引涅槃遥指四引涅槃同明一乘五泛举涅槃犹劣。

  又云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即正因佛性又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了因佛性又云佛种从缘起即缘因佛性。

  法华论亦明三种佛性论云唯佛如来证大菩提究竟满足一切智慧故名大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者示诸众生皆有佛性也经论明据云何言无。

  初二如文。

  (△三引涅槃遥指)。

  又涅槃云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如秋[(冰-水+〡)*ㄆ]冬藏更无所作若八千声闻于法华中不见佛性涅槃不应悬指明文信验何劳苟执。

  第三文言八千声闻得授记莂者如止观第七记。

  (△四引涅槃同明一乘)。

  又涅槃二十五云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故今经是一乘之教与涅槃玄会。

  第四同明一乘中言毕竟者经云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毕竟毕竟又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庄严毕竟谓六波罗蜜毕竟毕竟谓一切众生悉是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

  (△五泛举涅槃犹劣)。

  且涅槃犹带三乘得道此经纯一无杂涅槃更不发迹此经显本义彰。

  第五如文。

  ○三破神通者又二初略举身土不灭验非神通。

  处处唱生处处现灭未来常住三世益物人众见烧我土不毁岂是神通延寿有灭尽耶。

  ○次正破神通义。

  破神通延寿义(云云)。

  如第二卷故着云云。

  ○次破第五时中又二初牒。

  难第五时教双林常住众生佛性阐提作佛者。

  ○次难又二初以一谛为难次众生佛性下例难。

  问成论师依二谛解义第五时教为二谛摄不若二谛摄与诸教同前教二谛犹是无常双林二谛何得是常若双林不出二谛能照别理破别惑得是常者前教所明二谛亦照别理破别惑那忽无常。

  初言欲破第五先难成论师二谛判教古人虽云二谛而不分共别含显之异故将常住以例诸教诸教并是十二年后所明二谛与十二年前二谛何别若言无别自涅槃已前法华已来应俱无常若其别者那同名二谛。

  众生佛性阐提作佛例如此难故知明理不异前时据何为常住耶。

  次例难者二谛既同应俱明佛性并云云二谛既同应俱明阐提作佛并云云。

  ○已难渐中五时次难顿等三教初难顿者又二先以同难次权虽下以别难。

  难顿教者例此可解实既是同据何为顿。

  华严至法华来无不有顿何独华严得称顿耶。

  权虽别异不应从事判大小则大颠倒(云云)。

  次明别难中以权别故故有诸部不同者权是事法不应从权异边而分顿与非顿。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三十七

  音释

  筌罤

  (筌音诠取鱼器也罤音题兔网也)。

  洮汰

  (洮音桃汰音太洮汰洗濯也)。

  薳

  (韦委切)。

  ??

  (力稔切)。

  黠

  (胡八切慧也)。

  (他冬他动竹用三切乳汁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