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著。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夏慧华居士,次子叔夔,姿性聪敏,热心公益,素抱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志。于北平协和医学校,为学生会会长。民十五年,年二十七,病亟将终,问其父曰,《心经》不生不灭,作何解说。居士谕之曰,此示吾人心之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无,灭从何有。能悟此理,堪名佛子。虽然,谈何容易,汝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迨至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时,始为分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从兹进修,直至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方为究竟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切不可以闻名为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莫由出离也。未久即逝。
彼平生于佛法绝未措怀,临终问此,殆有宿根欤。蒙居士开示,纵不往生,亦可以作来生入道之缘,较彼没世不闻者,奚啻天渊悬殊也。
居士因此欲流通《心经》最显豁详明之注,冀初机悉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印明弘赞法师之《心经添足》,又为校其字句。因付排令印若干卷,施诸净侣,以结法缘而资超荐。留板两付,以备永永续印。所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蕴空,亲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而度一切苦厄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注释】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的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的要道,一切修行人作佛的良谋。文简而义丰(广),词约而理著(深)。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在诸经之中,最为第一。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甚深义理,包括究尽。实在因为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当机众生,广说略说,都很适宜。广说,竭尽大海般的墨水,也不能说尽;略说,求觅一字也得不到,令听闻到的人,各自得到真实利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此修习,自然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诸法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得到究竟涅槃。所以古来名人,每每有诵到几百万遍的,因为《心经》是总持诸法之法门的缘故。
夏慧华居士,他的次子夏叔夔,天姿聪敏,热心公益,平素抱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志向。在北平协和医学校,做学生会会长。民国十五年,二十七岁,病重将要临终,问他的父亲说:《心经》中的;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居士告诉他说:这是显示我们心的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且没有,灭相又从何而有。能悟此理,方才名为佛子。虽然如此,谈何容易,你暂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等到华开见佛,证无生法忍之时,才是分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从此进一步修行,直到三惑净除,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时候,方才是究竟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千万不可以闻名当作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没办法出离。不久,他就往生了。
他平生对于佛法,绝对没有在意,临命终时,问到《心经》的意思,莫非是宿世有善根吗?承蒙居士开示,纵然不往生,也可以作为来生入道的因缘,比起那些终身没有听闻的人,何只天渊悬殊。
夏慧华居士因此想要流通《心经》最明了通达,详细简明的注解,希望初学人都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他刻印明朝弘赞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又为这本书,校对其中的字句。交付排印若干卷,布施诸位清净法侣,以结法缘而资助超荐亡灵。留下两付刻板,以预备永远续印。祈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五蕴皆空,亲证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而度一切苦厄啊!
(二)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
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随学乎。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故古今受持读诵者,遍于宇中,著述宏扬者,多难胜数也。
然理虽甚深,词须逗机,否则契理而不契机矣。季和骆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欲令初机易知,故为白话浅解,说理极其透彻,措词唯取通方。大云先载,悦可众心,书册续刊,永传遍界。光庸劣无能,曷胜景仰,谨为序引,以助流通云。(《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心经浅解序》)
【注释】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没有差别的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断绝一切凡圣的名称,没有任何生灭的幻象。离开心识所缘之相,所以凡夫情识不能测度,超越文字,所以语言不能形容。
然而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巧地用语言,显示离开语言的法道,而且广说略说,适合恰当,各自圆满微妙。所以《大般若经》广泛约着佛法、众生法,来显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这部经是简略约着心法,来显明佛法、众生法。经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没有不完全具备的。以简约收摄广博,没有一点漏遗之义。如果约略来说,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二句,又是全经的枢纽中心。再约略来说,只一个;照字,就可以法法圆满彰显,法法圆满泯亡,彰显与泯亡全都寂灭,一体真如彻底显露,观自在菩萨先得到我们的真心,我们难道不是要跟随学习吗?实在可以说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要宗旨,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古今受持读诵的人,周遍天下,著述宏扬的人,多的数不完。
然而义理虽然很深,词句必须契合时机,否则就契理而不契机了。骆季和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想使初学人容易了知,所以作了白话浅解,说理很是透彻,用词只取通俗易懂。《大云》佛刊上先为登载,众人欢喜赞悦,这本《心经浅解》,永远流传,周遍法界。我平庸无能,不胜景仰,写个序文来帮助流通。
(三)
此大士以己所照见五蕴皆空之相示人也。
色,为五蕴之首,故先详言之。
言色不异空者,以色虽有形相可见,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异色。此恐人认世间空为色空之相,谓空亦无有实际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间法,虽无形相,而其空洞虚豁,犹有空相。五蕴中,色蕴之空,不是虚空之空,故随即曰空不异色。乃是圆离空相之空,故曰空不异色。谓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认为空洞虚豁之空。
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双彰双泯,色空双即双离之色空也。若见及此,自可亲证真如佛性。
色蕴既如是,受、想、行、识之四蕴,可以例知,故不再说,只云亦复如是。
五蕴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凡圣生佛配说。以本无有生,何由有灭,及与垢,净,增,减乎哉。
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无眼界(眼下略去识字),乃至无意识界之六识,是无六凡界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无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无十二因缘还灭门,是无缘觉界法。
无苦、集、灭、道是无声闻界法。
无智,智为六度末后之一度,是无菩萨界法。
亦无得,得即菩提,涅槃,是无佛界法。
有将色不异空之空,作真空实相解者。粗看颇似顺,详审似未圆。何以故,既无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世间六凡界法。又无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间之空乎。
由其凡情圣见均无,故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由其无所得故,故能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
此法,乃三世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诸法空相中,无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圆证此法。譬如作屋,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其不空,则无此作用矣。
以深般若智中,不见此种情见之相为无,切不可误会以不修为无。若以不修为无,则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宜详审思之。
光之此说,容有不合前人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见仁见智之一种所见耳。(《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书》)
【注释】
这是观音大士以自己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之相开示他人。
色:是五蕴之首,所以先详细说明。
;色不异空:色虽然是有形相,眼睛可见,却是幻妄之相。以甚深般若智来观照,色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就是空,也了不可得,所以接着又说;空不异色。这是恐怕他人认为世间顽空,为色空之相,就说:空也没有实际可得,如同色一样了不可得。实在因为,空也是世间法,虽然没有形相,而这个空洞虚豁,还有一个空虚之相。五蕴中,色蕴的当体空,不是虚空的顽空,所以随即说:;空不异色。这是圆离顽空之相的当体空,所以说;空不异色。是说这个顽空的当体空,也如同色法一样,了不可得,不可认作空洞虚豁的顽空。
又恐怕我们不明了,又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法没有自性,当体是空,不可得;当体空,就是色法无自性,不可得。此处所说的色、空,是寂体照用双双彰显,双双泯亡,色空双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双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空(即与离。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别叫做离)。如果见到这个道理,自然可以亲证真如佛性。
色蕴既然是如此,受、想、行、识的四蕴,可以比例推知,所以不再宣说,只是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既然是如此,一切法同样是如此。所以又说:这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着凡夫圣者,众生佛陀来配位而说。因为本来没有生起,又哪里有灭亡,以及与垢染、清净、增多、减少的道理呢?
所以,诸法空相之中,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没有眼界(;眼字下面略去一个;识字),乃至无意识界的六识,这是没有六种凡夫境界的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没有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没有十二因缘还灭门,这是没有缘觉境界的法。
;无苦、集、灭、道是没有声闻境界的法。
;无智,智是六度最后一度,是没有菩萨境界的法。
;亦无得,得就是菩提、涅槃,是没有佛境界的法。
有人将;色不异空的空,当作真空实相来解释。粗看好像很顺眼,详细审察,似乎不够圆满。为什么呢?既然没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六凡界法。又没有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的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怎会不空世间的顽空呢?
由于凡情、圣见都没有,所以能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由于无所得故,所以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啊!
这个心法,是三世诸佛究竟成佛的大法。因为诸法空相中,没有这些凡夫圣者,众生佛陀等法,所以能够从凡夫到圣者,修因证果,圆证这个空法。譬如作房屋,是为了取得其中的空间,才能够住人。如果房屋中没有空间,人如何能够住进去。由于空,才可以真修实证。如果不空,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在甚深般若智观之中,不见种种情见之相,说无色、无智、无得等,千万不可以误会,认为不修就是无。如果将不修认为就是无,那么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应该详细审察思考啊!
我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不符合前人所讲的地方,其中大旨,不至于有很大违悖佛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侧见成峰,横看成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角度的见解罢了。
(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
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耳(涅槃,即得字之实际)。
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剋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
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
然光此说,容有不合古德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之一种所见耳。(《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注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最难以领会。诸家的注解,各自抒发表达自己的见解。
依我的愚见,色法当体不可得,空法哪有空的实际可得呢?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重新解释上面二句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色法与空法,都不可得罢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然都不可得,就是真空实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因为;诸法空相,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及;无受、想、行、识、行(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无苦集灭道(四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无六度(没有明显经文,义理包含其中),无智(智慧);亦无得(涅槃)(涅槃:就是;得字的真实含义)。
只有在实相之中,没有这些凡圣一切法,所以才能够从凡夫到圣人,修习因行,剋证果德。譬如房屋是空,才能够住人。如果房屋不空,人如何住进去呢?由于一切法空,方才可以真修实证。如果不空,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了,就破坏诸佛正法,以实理当作幻事,这名为邪见,不名为明白佛法,要好好详细思惟。
然而我这个说法,也许有不合古德的地方,其中大纲宗旨不至于有很大违悖佛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一个角度的见解罢了。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