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 昆四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迹本二门(出法华玄义释签)
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门皆能通至实相也然此二门惟法华一经明之盖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皆不思议故称为妙诸经但论释迦近得成佛之迹而不言久远已成之本则显法华已今当说最为第一故得为经中王也(实相者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中道真实之妙理也已今当说者般若之前皆为已说无量义经为今说涅盘经为当说)。
【一迹门】法华经中前十四品名为迹门迹犹足迹譬如人之所居则有行往之迹也盖论释迦最初成道已来及中间施化节节唱生唱灭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从本垂迹故名迹门也。
【二本门】法华经中后十四品名为本门本为根本如??木之有根也盖论释迦尘点劫前已得成佛故经云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正觉然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此是开迹显本故名本门也(梵语伽耶华言山城梵语那由他华言万亿梵语娑婆华言能忍)。
二种一乘(出华严经?)
一乘者谓华严一乘圆教也于此一乘有同有别故云二种一乘也。
【一同教一乘】同者即同于终顿二教也然终教但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顿教但诠无二无三言思斯绝今此同教具诠一性一相理事无碍无二无三言思斯绝同彼二教俱显一乘故名同教一乘也(无二者无声闻缘觉也无三者兼无菩萨也)。
【二别教一乘】别者即别异小始终顿之四教也然此别教唯辨圆融具德事事无碍随举一法即摄一切无尽法门一一法门迥异余教故名别教一乘也。
二种庄严(出涅盘经)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种庄严(出金刚经纂要?)
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非庄严者即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即第一义庄严也。
【一形相庄严】谓人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能成就者彼且住着色声等境非真庄严是名形相庄严。
【二第一义庄严】谓以无所住着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二如来藏(出大乘止观法门)
如来者即理性如来也藏以含摄为义谓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如石中有金木中有火故云垢藏之中佛性满足是名如来藏也。
【一空如来藏】谓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盘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非唯所起染净等法皆空而能起之心亦不可得是名空如来藏。
【二不空如来藏】谓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名不空如来藏。
二经体(出华严经?)
【一文是所依体】文是所依体者文即文字为一切义理所依复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二义是能依体】义是能依体者谓一切义理皆依文字而显故义是能依而与文字同为能诠契经之体也。
二涅盘(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性净涅盘】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盘(诸法实相者十界因果之法本来离虚妄相相相皆实故名实相不可染不可净者谓实相之理惑不能染智不能净不染即不生者既无惑染岂有法生不净即不灭者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
【二方便净涅盘】方便犹善巧也智既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盘(此生非生者谓机感即生心常寂灭也此灭非灭者谓缘尽即灭应用常兴也)。
二涅盘(出大智度论)
【一有余涅盘】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盘(见思烦恼即见思二惑意识起诸分别曰见惑于尘境起诸贪爱曰思惑)。
【二无余涅盘】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盘(五众即五阴谓色受想行识也)。
二法相违(出瑜伽师地论)
【一烦恼】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盘之道也。
【二涅盘】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盘故违烦恼之惑也。
二智(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如理智】谓诸佛菩萨以如实之智彻见实际之理妙极寂静无增无减是名如理智。
【二如量智】谓诸佛菩萨究竟通达一切境界若见众生乖于理智则成生死若见众生称于理智则得涅盘是名如量智。
二智(出摄大乘论)
【一根本智】根本智亦名无分别智谓此智不依于心不缘外境了一切法皆即真如境智无异如人闭目外无分别由此无分别智能生种种分别是名根本智。
【二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二智(出大集经)
【一尽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惑竟即知我生已尽梵行清净是名尽智(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
【二无生智】谓阿罗汉断三界见思烦恼已尽知诸缚解更不三界受生是名无生智(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智(出观音玄义)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盖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二智(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观察智】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证者谓能证之智所证者谓所证之理)。
【二取相智】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二真如(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安立真如】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二真如(出起信论?)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二真如(出起信论?)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二种如如(出佛性论)
【一如如智】谓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无明不能覆烦恼不能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
【二如如境】谓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
二心(出莲宗宝鉴)
【一真心】谓自性清净之心真净明妙虚彻灵通离虚妄想故曰真心。
【二妄心】谓全真成妄随境生灭念念不实故曰妄心(随境者随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
二心(出唯识论)
【一相应心】应即当也谓一念妄心虚妄分别而与烦恼诸惑相应是名相应心。
【二不相应心】谓常住真心古今一相自性清净而与烦恼诸惑永不相应是名不相应心。
二种心相(出占察经)
【一心内相】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遍一切处是名心内相。
【二心外相】谓心随有所念种种境界皆悉现前是名心外相。
二种性(出楞伽经)
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盘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圆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愚夫种性】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二种性(出大智度论)
【一总性】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入无出故名总性。
【二别性】谓人喜作恶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
二种性(出地持经)
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以由菩萨根性不定故有二种之分也。
【一性种性】性种性者即本性为性也谓菩萨六入殊胜分别一切诸法悉皆明了也(六入者谓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也殊胜者菩萨根有胜力故所见色等一一殊胜也)。
【二习种性】习种性者即数习为性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修习众善所得之性也。
二种性(出地持经)
【一有性】谓四大五阴六根六尘乃至涅盘等皆是世间假名施设有自性法是名有性(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识阴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无性】谓四大乃至涅盘等假名毕竟空中一切悉无是名无性。
二相(出起信论)
【一智净相】谓依真如内熏之力及教法外熏之力如实修行满足方便破识心生灭之相成纯净圆常之智是名智净相。
【二不思议业相】谓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种种示现令得利益是名不思议业相。
二相(出起信论)
【一同相】谓染净二法皆同真如性相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故名同相。
【二异相】谓真如平等之理随染净缘显现一切差别之相故名异相。
二相(出大智度论)
【一总相】谓说世间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名总相。
【二别相】谓诸法虽皆无常而各有别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火有热相风有动相各各不同故名别相。
二相(旧名二识出宗镜录)
【一所缘境相】谓心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外是名所缘境相。
【二能缘识相】谓眼识乃至意识能缘六尘之境其相显现于内是名能缘识相(眼识乃至意识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别(出析玄记)
【一自相别】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自相故名自相别(身受心法即四念处身谓己身受谓领纳诸事心谓第六识法谓善恶等法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共相别】谓但约苦空无常无我四种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为共相而言别者如观身为苦时不能观空无常无我乃至观身为无我时不能观苦空无常观身既尔观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别。
二根(出楞严经义海)
【一浮尘根】浮尘根者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也以其虚假不实故名浮无见闻觉知之用故名尘经云眼如蒲萄朵耳如新卷叶鼻如双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意如幽室见是也。
【二胜义根】胜义根者谓眼等六根有增上胜力能照境发识以成根用故名胜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觉触意能知法是也。
二种根本(出楞严经)
【一无始生死根本】谓众生经无穷劫流转生死求其初始实不可得但迷失本性即随生死故名无始生死根本者即是攀缘之心经云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也。
【二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性净理体虚融寂灭不迁不变无始无终故名无始菩提涅盘不染烦恼不涉生死故号元清净体即菩提涅盘清净之根本也。
二种识(出显识论)
【一显识】显识即第八识谓此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能显现一切境界故名显识(第八识即藏识也)。
【二分别识】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识二分(出摄大乘论释)
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
【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阿赖耶二义(出宗镜录)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谓第八识能含藏诸法种故。
【一能摄一切法】摄谓摄持即含藏之义盖此识摄持一切善恶之法犹如库藏含藏宝贝而不遗失也。
【二能生一切法】生即发生也谓此识既含藏善恶种子则一切善恶诸法从此出生犹如大地能发生草木万物也。
二德(出观音玄义)
二德者在众生因心所具则名缘了二因在诸佛果上所显则成智断二德盖了因显则成智德缘因显则成断德故也。
【一智德】智即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通达无碍随众生机器大小各各为其演说无有差谬是名智德。
【二断德】断即断除谓断惑业净尽随所调伏众生之处恶不能染纵任自在无有累缚是名断德。
二行(出华严经?)
【一顿成诸行】顿成诸行者即依圆融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若断一惑则一切惑俱断若行一行则一切行具足故普贤行品云一断一切断等是也。
【二遍成诸行】遍成诸行者即依行布法门而修行也谓诸菩萨始自发菩提心终至等觉位中次第历诸法门遍修诸行是名遍成诸行(行布法门者谓诸法门行列排布也)。
二行(出华严经?)
【一差别行】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住十行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
二观行(亦名唯识观出宗镜录)
【一寻伺】谓推寻伺察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三观观之是名寻伺(粗心在缘曰寻细心分别曰伺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真如】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二道(出婆娑论并净土十疑论)
【一难行道】论云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界尘境粗强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梵语阿鞞?致华言不退转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于此世界能忍受诸恶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易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道(出止观辅行记)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证道】证道亦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初地位中破无明微细之惑证中道真实之理是名约行证道二谓如来自说此十地法我已亲证是名约说证道。
二道(出析玄记)
【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解脱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证八谛下无为之理此八智已离惑缚是名解脱道(八智者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也)。
二道(出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一有漏道】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无漏道】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盘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谛(出翻译名义)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实之理也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是非双泯能所俱亡指万象为真如会三乘归实际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俗谛】俗谛者显一性缘起之事也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恶显地狱之苦也。
二门(出华严经?)
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
【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着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者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圆融门】谓经中广显法界之理圆融无碍令诸菩萨于前四十二位之中了知随举一位即摄诸位功德无障无碍故名圆融门也。
二门(出大智度论)
【一福德门】福德门者谓布施持戒忍辱等是为福德门入福德门则一切罪业皆除所愿皆得也。
【二智慧门】智慧门者谓了知一切诸法即是实相是为智慧门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盘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起信二门(出起信论)
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盖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得总摄一切诸法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中无所不该故亦总摄一切诸法此二门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门】谓心性不生不灭非染非净毕竟平等无有变异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谓不生不灭真如之性因无明熏动故有生灭之心此即觉成不觉也觉与不觉复更互相熏以不觉熏本觉故则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则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本觉故名心生灭门(熏即熏发击动之义反流出缠者谓旋反无明之流而出离惑业之缠缚也)。
二种神力(出楞伽经)
楞伽经云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听受问义(建立犹加被也)。
【一现身面言说神力】经云初菩萨地住佛神力入于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是也(初菩萨地者即十地中初欢喜地菩萨也住佛神力等者由佛神力加被故能入住大乘照明三昧即光明定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由此定故得见十方诸佛现身说法也)。
【二以手灌顶神力】经云初菩萨地得三昧神力于百千劫积集善根之所成就次第入于诸地乃至第十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是也(梵语薝卜华言黄花)。
二力(出华严经?)
【一思择力】思即思惟择即决择谓能思惟决择一切正行对治诸障不令再起故名思择力。
【二修习力】修即修治习即数习谓因修习之力能令一切善行坚固决定成就故名修习力。
二种师子奋迅三昧(出法界次第)
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除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如是一则奋除障定之惑二能出入诸禅捷疾无间异于余之三昧而具出入二义焉。
【一入禅奋迅】入禅奋迅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而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于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是为奋迅入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皆色界天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即无色界天也灭受想定者灭除受想之心而得定也)。
【二出禅奋迅】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也。
二种超越三昧(出法界次第)
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
【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不用处即无所有处也)。
【二超出三昧】超出三昧者谓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况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
精进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
【二出世间精进】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
二忍(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二忍(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忍有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
谓菩萨能安忍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
【一世间忍】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
【二出世间忍】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种种苦乐逆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是为出世间忍。
二方便(出无着论)
【一细作方便】方便犹善巧也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相故佛假喻微细分析善巧而说如金刚经云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宁为多不等意谓由微尘而成世界世界本来不实因四大而成色身色身本来是假是名细作方便(三千大千世界者一须弥山一日月一四天下一帝释名为一世界一千个世界名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释迦佛所化之境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不念方便】谓欲破众生执着色身之相已为假喻微细分析而说又令众生于诸微尘不生念想故经云是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等是名不念方便。
方便二种相(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方便】谓诸菩萨或为自利或为利他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有所得有所执着是名世间方便。
【二出世间方便】谓诸菩萨但为利他不为自利示现种种善巧方便此之方便依无所得无所执着是名出世间方便。
二无我(出楞伽经)
无即空也人法之中本无有我但凡夫不了于无我中计我极盛所谓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语言不离于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声闻之人修四真谛即了人法本空我亦无有故名二无我(四真谛者即苦集灭道也)。
【一人无我】谓由揽五阴实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复于假名之中妄执为我若了五阴之法本空假名之人岂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是名人无我(揽者撮持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五阴之身实有故名实法名字本来虚假故名假名)。
【二法无我】谓由揽父母之遗体四大假合而成五阴之身若一一分别推求皆悉空无所有凡夫不了妄执此身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所执之我亦不可得故金光明经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是名法无我(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种我见(出起信论)
【一人我见】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强立主宰计我为人作此妄见故名人我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法我见】谓二乘之人计一切法各有体性虽得人无我智犹自怖畏生死妄取涅盘之法于法起见故名法我见(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空(出法藏般若心经略?)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二空(出止观)
【一但空】谓二乘之人观一切法皆悉虚幻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名但空。
【二不但空】谓诸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名不但空。
空有各具二义(出华严经?)
【一真空二义】一谓真空能灭幻有若幻有不灭即非真空二谓真空能成幻有幻有若碍亦非真空是名真空二义(幻有者以迷真空之理而成幻有之事虚假不实故名幻有)。
【二幻有二义】一谓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现真空则隐二谓幻有不碍真空真空若显幻有自灭是名幻有二义。
二执(出金光明经文句记)
【一人执】谓众生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计我为人妄生执着是名人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法执】谓众生不了五阴等法从因缘生如幻如化计为我身妄生执着是名法执。
二法执(出宗镜录)
【一俱生法执】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着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二我执(出宗镜录)
【一俱生我执】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分别我执】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着是名分别我执。
空有二执(出宗镜录)
【一情有理无】情有理无者即空观对遣有执也谓观遍计所执于情则有于理则无唯虚妄起都无体用正应除遣也。
【二理有情无】理有情无者即有观对遣空执也谓观依他圆成之法于理则有于情则无理本是实有体有用正应存留也。
二种常(出大智度论)
【一百岁至劫灭名常】百岁至劫灭名常者谓诸菩萨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乃至八万劫后方始入灭是名为常此乃久远住世为常非不迁不变之常也。
【二常住不坏名常】常住不坏名常者谓诸菩萨烦恼之惑已灭则真常之理方显真常之理不生不灭不坏不变是名为常也。
二无常(出大智度论)
【一念念无常】谓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故名念念无常。
【二相续无常】谓相续法坏名为无常如人欲死渐渐命尽如火烧草木渐渐烧尽故名相续无常。
二无常(出析玄记)
【一刹那无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而言无常者谓此一念之心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停是名刹那无常。
【二一期无常】谓众生受身虽寿命长短不等皆名一期而言无常者谓诸众生一期受报之身亦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终归灭尽是名一期无常。
二假(出宗镜录)
宗镜录问云不了唯识之徒妄执我法圣教之内云何复言有我法等答云对机设假非同情执假有二种故名二假。
【一无体随情假】谓执我之法本自无体但因随顺机情虚假施设亦名我法故名无体随情假。
【二有体施设假】谓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体本无名随缘施设假名我法故名有体施设假。
二因(出涅盘经)
【一生因】生即发生谓本具法性之理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如谷麦等种能生芽孽是名生因。
【二了因】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法性之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是名了因。
二因(出宗镜录)
【一能生因】谓第八识能生起眼等诸识又为一切善恶种子之因譬如谷麦等种为发生芽孽之因是名能生因(第八识者即藏识也)。
【二方便因】谓眼等诸识能为方便引发第八识善恶之种譬如水土以为发生谷麦等芽孽之方便是名方便因。
二因(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习因】习即数习之义谓如习贪欲则贪欲增长是名习因。
【二报因】报即果报谓行善恶之因即得善恶之报是名报因。
二因(出大智度论)
论问曰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答曰有二种因。
【一近因】谓人为求后世富乐故修布施等善是为近因。
【二远因】谓人欲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故修禅定之善是为远因。
二因(出大涅盘经)
【一正因】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二缘因】缘即缘助谓一切功德善根资助了因开发正因之性故名缘因(了因者了即照了谓以智慧照了正因也)。
二因(出瑜伽师地论)
【一牵引因】谓由无明之惑于先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招引现生果报如是展转牵连不断故名牵引因。
【二生起因】谓由无明之惑于现世时造作善恶一切业行由此业行为因则能感得后世果报如是展转相生不绝故名生起因。
二果(出宗镜录)
【一增上果】谓眼耳鼻舌身五根皆为识所依根即增胜名增上果又第六意识能引生眼等五识亦名增上果又第七识前念为后念所依亦名增上果又第八识为第七识之所依故亦名增上果(第七识者即分别识也第八识者即藏识也)。
【二异熟果】异熟果者谓果报异时成熟即第八识也以此识能含藏一切诸法种子而成熟诸根识之果也如眼等诸根由昔作善恶之因今报得苦乐之果若今作善恶之因亦感当来苦乐之果是名异熟果(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
二果(出阿毗昙论)
【一习气果】(亦名所依果)谓数习宿世善恶气分感于果报也如往世修善胜故则今世为善心重修恶胜故则为恶心重是名习气果。
【二报果】谓由宿世善恶为因感报今世之果也如往世作诸善业之因则感今世富乐之果作诸恶业之因则感贫苦之果是名报果。
二种无漏因果(出大涅盘经)
【一无漏因】谓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之苦果则戒定慧名无漏因即道谛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无漏果】谓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盘寂灭之乐是真空涅盘名无漏果即灭谛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加(出华严经?)
加即加被佛于华严会上以三业神力或冥或显加被法慧等诸菩萨各各说法故有此二加也(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一显加】显加者谓佛以平等大慈常鉴众生若有宿世善根成熟者即以神力加被菩萨为其说法如身业摩顶以增其威口业劝说以益其辩显然可见故曰显加(身业摩顶者本以手摩手属于身故也)。
【二冥加】冥加者谓佛以意业神力加被菩萨增其智慧于大众中为人演说令无所畏隐密难见故曰冥加。
二种显示(出华严经?)
显即显露示即晓示谓一切众生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不能显发故谈华严大经令其知心合体智显情亡故有二种显示也。
【一言显示】谓佛以言说显示令诸众生悉皆知有如来智慧德相经云破一微尘出大经卷等是名言显示。
【二使修行显示】谓众生既知性具如来之法令其修行悟入显现如法华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等是名使修行显示。
二种广利(出华严经?)
【一利今】谓佛在世当机之众闻法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今。
【二利后】谓佛灭后一切众生亦得闻经受法修行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后。
二种说法(出宝性论)
【一细】谓如来为诸菩萨演说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义谛而说故名为细(第一义谛者如来所证出世间之妙理也)。
【二粗】谓如来或时为诸众生演说诸法名字章句种种差别以依世谛而说故名为粗(世谛者谓世间一切诸法也)。
二种通相(出楞伽经)
【一宗通相】宗即心宗亦要也通即融通无碍相即自心所得胜进之相谓依教思修得意忘言趣入自觉之地觉智圆明融通无碍是名宗通相。
【二说通相】说即说法通即辩说无碍相即起用化他之相谓以方便随顺众生根器浅深为其演说无有障碍是名说通相。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