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三 池五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四种法离菩萨行(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爱乐是以离于菩萨行也(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心怀贡高嗔恚一切众生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三嫉他利养】谓人见他所得利养妄起贪爱而复憎嫉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不敬信】谓人心着邪见于佛菩萨不生敬信亦不称赞而复毁谤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人有障(出究竟一乘宝性论)
障者覆障也谓一阐提等四人各有所障不能生正信入理沉滞空寂故言四人有障(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
【一一阐提不信障】谓此人不信有因有果毁谤大乘是名一阐提不信障。
【二外道执我障】谓其所执神我之见多在理外名为外道我者即于五阴身中强立主宰名之为我此外道谓罪福苦乐自有定因要当必受执着我见不信佛法是名外道执我障(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声闻畏苦障】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声闻之人怖畏世间生死之苦乐着真空是名声闻畏苦障。
【四独觉舍悲障】谓其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物变易自觉真空故名独觉此独觉之人但能自度而不能起大悲心利益一切众生是名独觉舍悲障。
说法四谤(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定有是增益谤】定有者谓不知真如之理离相寂灭性本不有而言真如决定是有者则成增益谤也。
【二定无是损减谤】定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不可变坏性本不空而言真如决定是无者则成损减谤也。
【三亦有亦无是相违谤】亦有亦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无是不知即有二边共执则成有无相违谤也。
【四非有非无是戏论谤】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四识住(出宝积经)
【一色识住】色即眼根所对之色谓内意识缘于外色之时识于色中生喜住着故名色识住。
【二受识住】受即领纳之义谓意识领纳六尘之时识于受中生喜住着故名受识住(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以其能染故名尘也)。
【三想识住】想即思想谓意识想起六尘相貌之时识于想中生喜住着故名想识住。
【四行识住】造作之心名为行谓意识起诸行时识于行中生喜住若故名行识住。
有漏四种过失(出瑜伽师地论)
有漏者谓漏落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不寂静过失】谓诸众生随逐根尘起诸妄想颠倒散乱而无禅定之功不能断惑证果是为不寂静过失。
【二内外变异过失】谓诸众生由内心乱想外境迁流心境相应更互变异所谓心随境起境逐心生烦恼缠绵不能解脱是为内外变异过失。
【三发起恶行过失】谓诸众生由烦恼妄惑造诸杀盗[淫-壬+(工/山)]妄种种恶业轮转生死无有出期是为发起恶行过失。
【四摄受因过失】谓诸众生由造种种恶业之因摄取未来苦果展转轮回不能解脱是为摄受因过失。
四无明(出宗镜录)
无明者于第一义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惑是也。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此无明之惑缠缚不能出离生死故曰缠无明。
【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第八藏识之中故曰随眠无明。
【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故曰相应无明(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四独头无明亦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诸尘之境识与境不相应故曰独头无明。
四种贪(出瑜伽师地论)
【一显色贪】谓于他人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而起贪着也修行之人观色作青瘀胖胀等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二形色贪】谓于长短娇媚等形相之色而起贪着也修行之人观此形相作烂坏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三妙触贪】触即触着谓于自他身分细软光滑等触而起贪着也修行之人观此身分作虫蛆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四承事贪】谓于他人趍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而起贪着也修行之人观彼趍承服事自作死想犹如枯木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四欲(出法苑珠林)
【一情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而起贪欲故名情欲。
【二色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娇媚等色而起贪欲故名色欲。
【三食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美味饮食而起贪欲故名食欲。
【四[淫-壬+(工/山)]欲】谓欲界众生多于男女互相染着行于欲事故名[淫-壬+(工/山)]欲。
四缚(亦名四结出鞞婆沙论)
缚者束缚也又连续也谓众生由欲爱等业束缚流转生死连续不断故名四缚。
【一欲爱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顺情等境心生贪爱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欲爱身缚(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恚身缚】谓欲界众生于五欲违情等境心生瞋恚起诸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瞋恚身缚。
【三戒盗身缚】戒盗亦名戒取本非是戒强以为戒名为戒盗又取以进行复名戒取如外道诸戒是也由此邪戒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戒盗身缚。
【四我见身缚】我见即见取也谓于非涅盘法中妄自分别以为涅盘生心取着名为见取由此我见增长惑业束缚于身不得解脱故名我见身缚(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流(出成实论)
流而不返谓之流谓众生由三惑之所流转漂泊三界而不能返于涅盘彼岸也又名四暴河者以其惑业暴涌成河漂没众生也亦名四轭者谓众生为惑业所缠若牛之缚轭以驾车而不能脱离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贪爱五尘故名为思惑即贪瞋慢也因此思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四取(出佛性论)
【一欲取】欲即贪欲取即取着谓于彼欲界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贪欲取着故名欲取。
【二见取】邪心分别名之为见所谓身见边见等因见取着故名见取(身见者于五阴等法妄计为身也边见者于断常二见中随执一边也)。
【三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着成行故名戒取如外道鸡狗等戒是也(鸡狗戒者外道妄计我身前世从鸡中来故今学寒鸡独立为行若妄计从狗中来即啖粪秽等是也)。
【四我语取】华严钞云我见我慢名为我语云何此二独名我语由此二种说有我故又云随假言说起于我执随执取着故名我语取(我见者于五阴等法中不了虚假妄计有我也我慢者谓以我为胜而轻僈于他也)。
四障(出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
【一惑障】谓诸众生由贪欲瞋恚愚痴等惑根性昏钝障蔽正道是名惑障。
【二业障】谓诸众生由贪瞋痴等惑于诸善法不能勤行而随身口意造作恶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三报障】报即果报谓诸众生由烦恼惑业为因而感地狱畜生饿鬼诸趣之报不闻正道是名报障。
【四见障】谓诸众生由不闻正法起诸邪见随逐魔事失菩提心是名见障(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劫(出佛祖统纪)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历过百年则寿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增一减名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增减名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名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者谓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天众既多居处迫窄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时光音诸天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着失其神通及以身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入母胎中遂有胎生时自然粳稻朝刈暮熟刈复随生米长四寸后因人多贪取渐生糠??刈已不生第四小劫乃至第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住劫】住劫者谓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第二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第四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弥勒佛出世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第六师子佛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说法度人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世满足一千也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梵语拘留孙华言所应断梵语拘那含牟尼华言金色仙梵语迦叶华言饮光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楼至华言爱乐)。
【三坏劫】坏劫者谓世界坏减也有二十小劫如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器世间者世界如器故也梵天即初禅天也三千世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四空劫】空劫者谓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冗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
四土(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余土】有余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余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余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又四土(出华严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世界四持(出华严经?)
经云彼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最在上者名殊胜威光能持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一能持风轮】谓此风轮能持香水海而使安住故曰能持风轮。
【二所持香海】谓此香水海因为风轮所持而得安住故曰所持香海。
【三海出莲华】谓此香水海中出生大莲华为世界种十方刹土皆为大莲华之所含摄故曰海出莲华。
【四华持刹海】谓此大莲华能持世界刹海安住其中四方均平清净坚固故曰华持刹海(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四轮持世界(出佛祖统纪)
轮取持载之义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依于水轮风轮空轮不言金轮者文略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称也)。
【一金轮】大地之下有金轮起世因本经云水上有风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熟酥生膏是名金轮。
【二水轮】金轮之下有水轮菩萨藏经云最上风轮为水轮之所依止其水量高六十八百千由旬(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三风轮】水轮之下有风轮菩萨藏经云风轮量高六万八千俱胝(梵语俱胝华言百亿)。
【四空轮】风轮之下有空轮华严经云空无所依虽无所依然由众生业感世界次第安住。
四风轮(出华严经)
经云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以譬如来出现依无碍慧光明而起四种大智风轮能持一切众生义根也。
【一安住】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安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普摄众生皆令欢喜安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称也)。
【二常住】谓三一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常住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建立正法常住世间令诸众生皆生爱乐也。
【三究竟】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为究竟极际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具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究竟之道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四坚固】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得坚固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守护一切众生善根令不断坏也。
四大部洲(亦名四洲形量出长阿含经)
【一东弗于逮】梵语弗于逮亦云弗婆提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人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由旬亦云逾缮那华言限量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肘以一尺八寸为一肘)。
【二南阎浮提】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阎浮是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箱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多长三肘半于中有长四肘者人寿百岁中夭者多。
【三西瞿耶尼】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为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十六肘人寿五百岁。
【四北郁单越】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
日照四洲(出法苑珠林)
起世经云劫初世间黑暗尔时忽然出生日月及诸星宿便有昼夜年岁时节日从东方出绕须弥山半腹而行照于四洲遂有昼夜不同(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一南阎浮提日正中时】谓南阎浮提日正中时东弗婆提日则始没西瞿耶尼日则初出北郁单越正当半夜(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弗婆提华言胜身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
【二西瞿耶尼日正中时】谓西瞿耶尼日正中时南阎浮提日则始没北郁单越日则始出东弗婆提正当半夜。
【三东弗婆提日正中时】谓东弗婆提日正中时北郁单越日则始没南阎浮提日则初出西瞿耶尼正当半夜。
【四北郁单越日正中时】谓北郁单越日正中时西瞿耶尼日则始没东弗婆提日则初出南阎浮提正当半夜。
世间四义(出?玄记)
世间者即三藏教四加行中最后世第一位也以其是有漏法故名世间于中最胜故名第一有四义焉(四加行者谓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也以其加功进行故也)。
【一可破坏】谓世间有漏烦恼等法体本虚妄自性不实皆是无常故名可破坏也。
【二有生灭】谓世间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皆从因缘别离而灭故名有生灭也。
【三隐真理】谓世间有漏烦恼等法障覆真空之理不能显发故名隐真理也。
【四性有漏】谓世间烦恼等法其性实能招集有漏生死之果故名性有漏也。
依正四句(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依正者依即所依国土正即能依之身也。
【一依内现依】依内现依者谓于国土中又现一切国土也如成就品云一一尘中难思刹随众生心普现前一切刹海靡不周如是方便无差别是也。
【二正内现正】正内现正者谓于一身中复现一切身也如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是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三正内现依】正内现依者谓于身中现一切国土也如现相品云如来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刹海一一毛现悉亦然于是普周于法界是也。
【四依内现正】依内现正者谓于国土现一切身也如现相品云一切刹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普为众生放大光各雨法雨称其心是也。
舍卫四德(出翻译名义)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
【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多出一切珍宝胜于余国是名具财宝德。
【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余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饶多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
【四丰解脱德】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净秽四句(出华严经?)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三染净俱】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随其机器大小所见有异或见是染或见是净故名染净俱。
【四非染净】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大乘之机不见染净之相同一法界故名非染净。
海底四宝(出华严经)
经云譬如大海有四炽然光明大宝布在其底性极猛热常能饮缩百川所注无量大水是故大海无有增减以譬如来大智慧海亦有四种大智慧宝具足无量威德光明能令众生竭爱欲流破愚痴暗故以此四宝喻之。
【一日藏光明大宝】日藏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灭一切散善波浪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一切散善波浪持心一境住于三昧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二离润光明大宝】离润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除一切法爱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离三昧味着起广大神通也。
【三火焰光光明大宝】火??光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慧光普照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所起广大神通住大明功用行也。
【四尽无余光明大宝】尽无余光明大宝者譬如来有平等无边功用大智慧宝由此光明触彼菩萨令舍大功用行及息一切功用令无有余也。
四河(出长阿含经)
【一殑伽河】梵语殑伽华言天堂来以见其从高处而来也又名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围八百里金银琉璃玻璃铜铁等以饰其岸也)。
【二信度河】梵语信度华言验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南面金象口流出绕池一匝入西南海又名辛头河。
【三缚刍河】梵语缚刍华言青河此河从阿耨达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四徙多河】梵语徙多华言冷河此河从阿耨达池北面颇胝迦师子口流出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为中国之河源也(梵语颇胝迦华言水精即玻璃也)。
一境四心(出摄大乘论释)
譬如一水本无有异盖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相分别之异也。
【一天见是宝严地】谓诸天福德胜故其所见水悉成琉璃众宝庄严之地也(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
【二人见是水】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
【三饿鬼见是脓血】谓由宿世悭贪罪障深重堕饿鬼中长劫不闻浆水之名既因饥渴所逼望见河水意欲饮之速趍岸傍皆是脓血也。
【四鱼见是住处】住处即窟宅也谓鱼以水而为住处潜跃游泳不见水相也。
通局四句(出华严经?)
【一或局】谓佛说华严经或局在娑婆世界内摩竭提国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或通】谓佛说华严经或通十方世界故也。
【三或俱】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摩竭提国及十方世界故也。
【四或泯】谓佛说华严经处染净二相皆尽同一法界故也。
四光喻智(出法华文句并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日光喻佛智】谓日光照世无幽不烛以喻佛之智慧无事不了无理不照故云日光喻佛智。
【二月光喻菩萨智】谓月之光明有亏有盈以喻菩萨虽具智慧而惑业尚未尽断则其智慧或亏或明故云月光喻菩萨智。
【三星光喻缘觉智】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四萤光喻声闻智】谓萤火之光只能自照不能照物以喻声闻之人虽观四谛悟真空理只能自度不能度人故云萤光喻声闻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事不可思议(出增一阿含经)
【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世间众生为从何来复从何起从此命终当从何生皆不可思议故云众生不可思议。
【二世界不可思议】谓一切世界皆由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故云世界不可思议。
【三龙境界不可思议】谓龙降雨非从口出亦不从眼耳鼻出但龙有大神力意之所念若善若恶皆能作雨故云龙境界不可思议。
【四佛境界不可思议】谓如来之身清净无染不可模则不可言长不可言短与夫梵音深远智慧辩才现通说法一切人天二乘等众皆莫能测故云佛境界不可思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四种心(出翻译名义)
【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
【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证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
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一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息有四种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也谓坐禅之人若欲摄心入定必先行数息之法息有四种不同故须拣其粗而守其细也。
【一风】谓鼻中之气出入有声为风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散难调故须拣而不用也。
【二喘】谓鼻中之气虽无声相而结滞不通者为喘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结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三气】谓鼻中之气虽无风喘之相而出入不细者为气坐禅之人若依之而数则心劳难定故须拣而不用也。
【四息】谓鼻中之气无前三种粗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者为息坐禅之人依之而数则资神安隐情抱悦豫其心易定故须守而不舍也。
四梦
【一无明习气梦】谓由无明烦恼积习气分覆蔽真如之性无所明了以致心神颠倒形于梦想也。
【二善恶先徴梦】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以为徴验也。
【三四大遍增梦】谓人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于身若地大增身则沉重水大增身则浮肿火大增身则状热风大增身则急胀四大不调则身心不安心不安则形于梦??也。
【四巡游旧识梦】谓人平昔游历之处或有所见所闻若美若恶系念不舍而形于梦也。
四梦(出善见毗婆沙律)
【一四大不和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
【二先见梦】谓日间先见男女苦乐等境夜则随梦犹如日间所见是名先见梦。
【三天人梦】谓若人修善乃感天人为现善梦令其善根增长若人作恶亦感天人为现恶梦令其怖恶生善是名天人梦。
【四想梦】谓若人前世或有福德或有罪障有福德者多思想善事则现善梦有罪障者多思想恶事则现恶梦是名想梦。
四食(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抟食以手团曰抟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抟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着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四利须食(出释氏要览)
【一资身为道】谓修行之人若无饮食则身疲力倦命且不支岂能进道若得饮食资益于身则心安体健乃可进道故须食也。
【二养身中虫】谓人身中多有诸虫若缺饮食则虫钻刺身亦不安必当及时进食而调养之故须食也。
【三生施者福】谓修行之人持戒清净专心修道则能福利人天若有檀越施以饮食使其成就道业能令施者亦获福报故须食也(梵语檀华言施称檀越者谓人行施能越贫穷苦也)。
【四破饿外道】谓外道自以吞饥忍饿为解脱法即自饥饿而不知徒受困苦安能解脱故修行之人日中受食资其进道兼破外道不应饥饿故须食也。
乞食四分(出宝云经)
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一分与诸鬼神】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一分自食】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四邪命食(出大智度论)
谓诸比丘当以乞食清净自活不应以下口仰口方口维口四种邪命之食以自活命也。
【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合和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下口食也。
【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仰口食也。
【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是名方口食也。
【四维口食】维即四维也谓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以求衣食而自活命是名维口食也。
四食时(出法苑珠林)
【一天食时】天食时者谓清旦时即诸天所食之时也。
【二法食时】法食时者谓三世诸佛皆以千时为法食时过此即非时也(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也)。
【三畜生食时】畜生食时者谓日暮时即是畜生所食之时也。
【四鬼神食时】鬼神食时者谓昏夜时即是鬼神所食之时也。
行四依(出四分律藏)
谓出家之人依此四法而修则能成就圣道也。
【一着粪扫衣】着粪扫衣者谓视同粪土扫除不用即世人所弃弊垢之衣也修道之人当收拾净洗补凑穿着如此则心无所恋能成道业矣。
【二常行乞食】乞食者谓出家之人常以乞食自活其命也。
【三树下坐】树下坐者谓出家之人不宜营治舍宅当于树下或石窟中随便而居修习禅定也。
【四用陈腐药】用陈腐药者谓出家之人若患病时当用陈年朽腐之药而调治之病瘥即止不得贪乐新好药物而预积蓄也。
四机(出法华文句)
四机者机即机器又机缘也有可发之义故名为机。
【一人天机】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是名人天机。
【二二乘机】谓厌畏生死忻尚涅盘是名二乘机(梵语涅盘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三菩萨机】谓先人后己慈悲仁让是名菩萨机(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佛机】谓一切诸法中悉以等观入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佛机(等观者即非空非假平等中道观也一道出生死者以中道观顿断诸惑顿出生死也)。
四种我(出圆觉经略?)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死是为外道神我。
【三三乘假我】谓三乘之人了知一切五阴等法虚假不实悉无有我是为三乘假我(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法身真我】谓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无所不遍故于无我法中明八自在我是为法身真我(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下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大(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四微(出金光明经文句记)
四微者谓色香味触也因对四大称为四微又复四大皆由四微所成故大智度论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火少香味故势胜于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
【一色微】色者谓眼所见种种诸色也以其微细故名色微。
【二香微】香者谓鼻所嗅种种诸香也以其微细故名香微。
【三味微】味者谓舌所尝种种诸味也以其微细故名味微。
【四触微】触者谓身分所觉种种诸触也以其微细故名触微。
四求(出法集经)
【一欲爱】谓于欲界五尘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欲爱(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爱】谓于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色爱。
【三无色爱】谓于无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色爱。
【四无有爱】无有即空也谓于涅盘真空之法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有爱(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四求不得(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四差别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四不寄附(出优婆塞戒经)
经云佛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者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供父母妻子眷属其余藏积俟用不应寄附四处也(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
【一老人】谓年老之人死日渐近故所有财物不应寄附于彼也。
【二远处】谓道路隔远之处缓急要用取讨难及故所有财物不应寄附于彼也。
【三恶人】谓不善之人禀性凶恶若见财物恐生贪夺之心故不应寄附于彼也。
【四大力】谓豪强之人倚恃势力若见财物恐生贪夺之心故不应寄附于彼也。
四不见(出圆觉经钞)
【一鱼不见水】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
【二人不见风】谓风发于万窍但有声响可闻而无形相可见故云人不见风。
【三迷不见惟】谓灵明觉知之性人人本具但为烦恼无明覆障迷而不了故云迷不见性。
【四悟不见空】谓修行之人既能觉了灵知之性本来空寂而此空性亦不可得故云悟不见空。
四不成(出因明入正理论)
【一两俱不成】谓声是无常非眼所见若言声是眼见而声与眼俱不能成是名两俱不成。
【二随一不成】谓声是所作性故以声显论声是实法若不将名句文等共相为用则不成其论矣是名随一不成。
【三犹豫不成】谓如见云雾等即起疑惑以为是火非火疑心不决是名犹豫不成。
【四所依不成】谓虚空实有为万物所依若言虚空定无则万物无所依是名所依不成。
四种无(出涅盘经)
【一未有名无】谓梵志妄计涅盘之法在众生烦恼心中不可说有譬如瓶未出泥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众生烦恼心中实具涅盘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盘非是先无同泥无瓶(梵语梵志华言净裔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灭已名无】谓梵志妄计灭烦恼已名为涅盘涅盘即无譬如瓶既坏已名为无瓶盖外道不知烦恼既灭涅盘即显故佛答言亦非灭无同瓶坏已。
【三异相名无】谓梵志妄计烦恼涅盘其相即异谓烦恼中无涅盘涅盘中无烦恼譬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盖外道不知转烦恼即是涅盘转涅盘即是烦恼故佛答言虽牛中无马不可说言牛亦是无虽马中无牛不可说言马亦是无如此则不可言烦恼中无涅盘涅盘中无烦恼也。
【四毕竟名无】谓梵志妄计涅盘之法毕竟无有名之为无譬如龟毛兔角实不可得盖外道不知涅盘之德其性常住不可毁坏故佛答言亦非毕竟无如龟毛兔角。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三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