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读诵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一)

发布时间:2019-06-25 18:18:45作者:地藏经读诵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四(之一)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长水判经。第一大科显如来藏心之二。从此下尽本卷中如何自欺尚留[视]听)。

  (○今谦益判经。从此去至第六卷文殊说偈竟。为经次分之一)。

  【科】(○蹑上显如来藏心大科。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为大文下之第二大科。次下以致。请许宣答释三科为承起科。以初答藏性生相。次答大性俱遍。为大科下。第一子科。藏性科中。以一正答所疑。二别答违妨为第二子科初中。又以初破满慈能所执见。次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为重起母科。又以通明妄觉托真之相。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为重起子科)。

  (CB17564又以一立因相。二辨果相。为别起母科。次下因明三相。果明四轮子母细科。以次生起。以结答一科为齐其次答大性科。至答满慈庆喜别难二科方竟。今初文有三)。

  (CB17561一致请三)。

  (卍一总述未了三)。

  (CB17567一展敬伸叹)。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疏】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是佛所证。决定无妄。审实名谛。

  (CB17567二引喻述迷)。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智论云]富楼那于四众中。用十二部经。种种法门。种种因缘譬喻说。能利益众生第一。又曰。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楼那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说法中大)。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疏】满慈子善说法要。众推无上。今闻佛说。未尽领解。犹坏耳者。对微细声。远逾百步。讵能明辨。第一义谛。微妙寂灭。微细声也。闻而不解。与不闻等。犹聋人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逾百步也。说斯等法。令我除惑。犹拘疑网。未尽悔结。故引比也([标指]未达藏性。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五目不睹其容。二听未闻其响)。

  (CB17567三比论得失)。

  世尊。如何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资中]罗汉虽断烦恼障。而所知障在【疏】开悟者。如前获本妙心。常住不灭也。小乘有学。方断分别。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补遗云]熏习之习指俱生。思为有漏。即下文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之辈。解悟不疑。答。烦恼所知。二障差别。人执法执。轻重不同。故正理论云。或有于境智。不及愚所论。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标指]藏中说。法预婆罗门问罗汉。何名赤盐。盐有几种。罗汉曰。我知法预轻慢比丘。今复恼我盐止是盐。佛言。此罗汉未从师学。不能答盐。有比丘名弗迹卢。汝可往问。比丘答云。盐有二义。一种味。如大海水。同一盐味。二性昧。有黑盐。赤盐。辛头卢盐。拔遮盐。毗蓝遮盐。私多盐。略语二种。若生若煮是名盐义)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虽得开悟。所知轻也。习漏未除。烦恼重也([熏闻云]阿难从初。据人法二执。迷空如来藏。其迷则重。满慈于此。怀性相两疑。迷不空如来藏。其迷则轻。又则空如来藏。理犹易明。不空如来藏。义复难解。是故阿难初果。发起于前。满慈无学。对扬于后。审除细惑。意在兹矣)。

  (△[交光云]疑悔。二心所也。疑属根本。悔属不定。纡者。疑悔交缠。未决定义)。

  (卍二别叙所疑二)。

  (CB17567一藏性生相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资中]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空如来藏。故有此疑([熏闻云]前文但总略而说。且未委明诸法生起之由。故今疑问。广谈世间等义。山河大地。依报也。诸有为相。正报也。依正各有生住异灭。故云次第迁流等)。

  (△[温陵云]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疏】前五句。引所闻。即同圆觉刚藏云。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也。云何下五句。叙疑难。即同彼云。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彼反难云。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今经无此难者。意已含故。复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即同下文。别答违妨也。然刚藏所问。反覆成难。文聚一处。钩锁相连。如来答释。亦总示云。世界始终。念念相续。一切对待。皆由分别。生死垢心。轮回妄见。未离妄见。而辨觉性。遂令觉性。成诸轮转。乃至结云。如是分别。非为正问。今经问既前后。答亦随问。二经答意。广略虽别。大旨攸同。如彼经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等。此即责刚藏不了圆觉自性。绝诸对待。生死涅槃。犹如昨梦。遂引无明生死有为。以斥众生本来成佛。故佛斥此。正是生死垢心。分别妄见。遂令圆觉成流转也。由是举喻。云駃月运。舟行岸移等。今经即以常说本性觉体。妙明明妙。反而责之。以辨满慈解惑之心。解则已知觉体本妙。无明本空。山河大地。如空华相。夫何致疑。惑则能所妄分。强觉俄起。三细为本。四轮成界。遂有世界众生业果相续。斯皆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故二经之意。问答并同也。然此是法空门下。疑难大节。最障修证。满慈迹虽小圣。今经圆通述悟。无非大途。故所陈难。刚藏无异。学者至此。请细观之。

  (CB17567二大性俱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凌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疏】此约世谛。水火性异。难第一义。性相俱融。下文答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相凌灭义([吴与云]佛示诸大。本性周遍。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彼诸法性故。法相则虚妄。法性则圆通。满慈起难。则迷诸法所依一真如性。以为坚湿暖动之诸性故)。

  (○[引证][法华玄义云]所谓观一切无相。如四大各各不相离。地中有水火风。但地多。以地为名。今观无此异相。若火中有三大。三大应并热。若三大火中。三大遂不热。则不名火。若三大并热。则三大舍自性。皆名为火。无复三大。若言有三大而细不可知。此与无何异。则火中诸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

  (卍三双结求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疏】据说。则本然清净。[牙-(必-心)+?]遍互融。据今。则宛尔山河。硕乖水火。莫知所往。孰是孰非。

  (CB17561二许宣二)。

  (卍一叙诠)。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疏】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谓世俗谛。胜义谛。今所说者。异乎常说。(资中文)谓胜义胜义谛也。一真法界。中道实相。无法不收。无法不遍。上圣下凡。情与非情。皆成佛道。斯为极唱。最法垂范也([桐洲注云]牒前七大。皆胜谛第一义。今说性觉妙明等。生山河之本。即胜义中真胜义性)。

  (○[唯识云]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此中胜义。依最后说。是最胜道。所行义故。为简前三。故作是说。此诸胜义法)。

  (卍二显益)。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疏】方便教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如焦芽败种等。今此会通。咸归一乘。究竟涅槃。([通释]定性声闻一类也。及诸一切乃至阿罗汉等。二类也。定性不定性。回心不回心。皆归一乘也。温陵别开回心向大者为一类。则未会五性成佛之宗)涅槃经云。我于余经。说有声闻。不得作佛。非于此经。作如是说。涅槃佛性。即如来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严。二经同味。不云宜乎。斯则会五性。融三乘。了义极谈。莫斯为最。([楞伽云]一声闻性。二辟支佛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佛地庄严瑜伽三论。大同楞伽)。

  (△[孤山云]经指定性。皆获一乘。遂知五性之宗。乃方便之说。五性者。三无二有。祖于弥勒。宗于天亲。析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范。自为极唱。今准此经。乃知权说)。

  (△[清凉钞云]疏引法华二文。以证定性二乘。皆成佛义。言减损佛性者。以五性之中。唯一性半。有佛性耳。谓菩萨性。及不定性之半。以不定性。容有无故。余三性半。一向言无。谓一无种性人。二定性声闻。三定性缘觉。言一半者。即不定性中。或无是也。言恐谤一乘者。以罪怖之。然以佛昔说三乘五性。今法华云。一乘一性。谓一切众生。有如来知见。更无余性故。涅槃亦云。佛性者。名为一乘。以凡是有心。定当作佛故。彼疏自立为一乘。而其立义。定有五性。却以一乘而为方便。此岂不是谤一乘耶)阿练若。云无喧杂。首楞严王。即诸佛之大寂定。名真无喧杂。正修行处也。([释文][翻译集云]阿练若或言阿兰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闷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静。即离聚落五里处。应法师翻空寂。苑师分二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湛寂。无起作义。二摩登伽阿兰若。谓塳闲处。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不及处。三檀陀阿兰若。谓沙迹之处[宗镜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元。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止住阿兰若处。不悟自心。徒栖远谷。避喧求静。举世未有其方。若顿了自心。是真阿兰若)。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奉法音。默然承听。

  【科】(CB17561二答释二)。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

  (CB17564一正答所疑二)。

  (CB17567一牒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CB17567二正答二)。

  ([○@卍]一唯一真心)。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尝闻佛。宣说斯义。

  [永明心赋注云]此二觉义。幽旨难明。若欲指陈。须分皂白。大约经论。有二种觉。一性觉。一本觉。有二种般若。一本觉般若。二始觉般若。有二种心。一自性清净心。二离垢清净心。有二种真如。一在缠真如。二出缠真如。此八种名。随义分异。体即常同。([长水疏云]一真如心。是佛常说。或名法界。或名实相。或如来藏性。或妙净明心。一经之内。尚有多名。况诸经耶。名虽有异。一体无别。皆显法界一相。本来平等)令一切众生。秪具性觉。本觉般若。自性清净心。在缠真如等。于清净本然中。妄忽出于山河大地。以在缠未离障故。未得出缠真如等。若十方诸佛。二觉俱圆。已具出缠真如等。无有妄想尘劳。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叶。将此二觉。已豁疑情([疏云]三科七大虚妄有生。虚妄名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若了斯旨。何山河之忽起。有为之迁流耶。何致问于如来耶。故兹责问。已释疑尽)。

  (已上皆永明文。宗镜三界初因章并同)。

  ○[永明第一总科]如疏释云。世界相续文中有三。一先辨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轮。(今按宗镜第七十七。问答三界初因。已详解此章讫。厥后永明自注心赋。又将此解。重立科段。订正贴释。较前义门。尤为精密。长水疏禀承于此。惟无所非明科稍异。今钞引据心赋全文。仍依经文。定其伦次。而以宗镜余义。及长水经疏。参合夹注。勿厌繁文)且第一先辨二真者。(此中先辨二真。即长水唯一真心科也)言二真者。一性觉妙明。二本觉明妙也。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名为性觉。([宗镜]引下经云。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显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乃至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消殒等。以此文证。即知凡圣本同此妙明之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名曰本觉。故起信论。于真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由迷此性觉。而有妄念。妄念若尽。而立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证而得。本自妙而常明。故曰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曰本觉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妙明。以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则妙。([宗镜]又摩诃衍论。有四种觉。一清净本觉。二染净本觉。三清净始觉。四染净始觉。若论本始明昧之事。皆依染净之觉得名。若清净觉原。愚智俱绝。非迷悟之所得。岂文义之能诠)故经中常说。真如为迷悟依。(如万象依虚空虚空无所依)故言。我常闻佛。宣说斯义。(所以满慈领言云云。即同起信。立一心分真如生灭二门)以本性清净。是性觉义。但以性中说觉。如水中火性。(本具因缘。有而无用)非是悟已而更起迷。故悟时始立本觉之号。悟本觉已。更不复迷。故诸佛重为凡夫。无有是处。故将二觉之名。以答富楼那难讫。

  △【疏】此就真如门。约体绝相以告也。性觉本觉。指体也。妙明明妙。显用也。显不由他。故云性觉。性自觉故。性自明故。岂由于他。显非有始。故名本觉。本来觉故。本来明故。岂因始有。([真际云]兴福以性觉为妄。本觉为真。资中以在缠为性。出缠为本。今言性觉妙明者。性谓自性。其体灵鉴。性即觉故。此觉圆明。绝诸名相。故名妙明。本觉明妙。重释上句也。本觉者。本性自觉。非有所觉故。明妙者。觉体自明。非因所明故)又体无改易。故名性觉。相非生起。故名本觉。体相寂灭。心言不能及。故称妙。灵鉴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或可寂而常照。故称妙明。照而常寂。故曰明妙。([孤山云]本亦性也。变其文耳。寂则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秪是本性之觉。妙明互融。故作两句说)此显法界一相。真觉无二。圆觉亦云。一切觉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古人所解。各随其意。云云在彼。不能具叙。([吴兴云]二句义。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辞异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循业发现之谓。又前正明破妄显真。此多说从真起妄。故资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颇得其旨)。

  (△[天如云]佛欲显山河大地。由妄觉生。先标真觉以立本。下乃双举真妄。诘其所解。方便勾引以显妄觉)。

  【科】○[永明第二总科]上来虽于迷悟二门。说二觉相。而未广辩起妄因由。先真后妄。故次下明。即当第二明三相门。文分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论三细义。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总问觉明之号。第二别答能所斯分。第三同异发明结成三相)。

  (○[○@卍]二起诸妄法即约生灭门随缘成事以释)。

  (卍文三一总问觉明(又为承起科))。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永明]且初总问觉明之号者。(科)佛言云云。释曰。何故作此问耶。谓前标二觉之号。性体即是觉明。妄起必托于真。故使依真起问。且佛问意。汝称觉明。为复觉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体不明。能觉于明。故称觉明。是明之觉【疏】此之一问。定其解惑也。解则不合致疑。惑则此非正问。问意云。汝闻我说。性觉妙明。为作何解。为此觉体。本性自明。名为觉明。为复觉自不明。由觉他明。明与觉异。名为明觉。觉明之号。由谁而立。故云汝称等。此之二意。一正一邪。定满慈答。为得何意。得正则无疑。认邪则生妄。故此一问。定其解惑也([温陵云]汝所谓觉。所谓明意作何解。为复本性自明灵然不昧故称为觉耶为复性自不明。用心觉之。故称为明觉耶。灵然不昧者。真觉也。用心觉之者。妄觉也)。

  (△[吴兴云]不明犹云无明也。为是觉了无明。显于明性。方称明觉耶)。

  (卍二答由所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科】[永明]第二别答能所斯分者。(科)富楼那言云云。释曰。准富楼那答意。必有所明当情。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则无觉明之号。但可称觉。而无所明。故云则无所明。据佛本意。性觉本体自明。不因能觉所明。方称觉明。以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秪缘迷一法界。强分能所。故成于妄【疏】据斯答意。觉体自不能明。必须别假他明。为其所觉。若无所觉之明。但可独名为觉。不得兼称觉明。若欲兼称觉明。必有明为所觉。斯则但认于邪。以为妄法生起之本。([雪浪云]佛以明与不明二义。双征满慈。满慈但认明之一边。故如是答也)佛之本意。觉性元明。必不因他而称明觉。觉妙明妙。觉圆明圆。明觉一相。无二无别。此唯真觉。更无别法。除一实相。余皆魔事。满慈起教。示自不知。妄认所明。遂成迷倒。([天如云]若谓觉了无明。称为明觉。则有能觉与所明矣。既有能所非妄而何。富那未解诘意。乃以觉不明为是。意谓必有所明。方名为觉。不知才有所明。即堕明觉。无穷妄概由是而生。故下文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等)。

  (△已上总问别答二科。永明长水并同。永明释若此不明三句。别有又释一科。释若此不明已下。为满慈领悟之词。通释至立因相科尽。文云)又释。若以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者。故知觉体本无明相。佛证实际。实不见明。若见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觉。但除能所之明。方称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因明立照。故华严经云。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肇论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矣(宗镜结云。离此立见。皆成诸过。心赋注广释。乃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逐章随释。至文详之)。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所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按此章。永明长水。科段少异。今先依永明。后依长水。以次列释)[先永明科]第三同异发明。结成三相者。经曰。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云云)乃至因此复立无同无异。释曰。此文正释迷真起妄之相也。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者。牒富楼那语也。有所非觉。无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此乃因他而觉。非自性觉。故言有所非觉。如缘尘分别而有妄心。离尘则无有体。岂成真觉。([宗镜]不可将断灭之心。以为本来真觉故)无所非明者。若能觉之体。要因所明。方称觉明者。若无所觉之明。则能觉之体。便非是明。故云无所非明。故知觉之与明。互相假立。本无自体。岂成自性圆明之觉。故云。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此文虽简约。道理昭然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者。纵破也。显妄觉之体。无湛明之用。若言但觉于明。何须觉体自明者。则自性非明。便无觉湛之用。故云。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永明科。若无所明二句牒。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正破。无明二句继破)。

  (△长水科。初二句。总牒所计。有所非觉破。无所非明一句。别牒所明。次二句破)。

  (△次长水科)。

  (卍三约计叙妄二次承起下又生母科)。

  ([○@(│*?)]初且破满慈能所执见。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初中文三)。

  (CB17567一破真性堕能所释。佛言若无所明等三句)初二句。总牒所计。若汝执言。必有所明。方称明觉。若无所明。无明觉者。佛即破云。有所非觉也。意云。若有能所。焉称真觉。夫真觉者。离能所相。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上文云。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故知有所。非直觉也。

  (CB17567二破妙性非湛明释。无所非明等三句)初一句。别牒所明。若如汝言。必有所明。方称觉明。若无所明。但可名觉者。次二句破云。如来常说觉湛明性。岂得无明。若实无明。不合名为觉湛明性。([温陵云]觉离能所。故有所非觉。照了诸相。故无所非明。若果非明。又不得谓之觉湛明性。当知有所无所。是明非明。皆为妄度。非妙明明妙之真也)。

  (△[私谓]有所无所。永明二句对破。皆以正破所明为主。无明二句。乃纵破妄觉也。长水别牒有异。难破则同。总是于因相中。指出因明立所。为建立同异之元本耳。温陵诸师。逐文对破。谓离能所。则非有所。能照了。则非无所。是中了无宾主。又舍离因明立照之旨。而别责非明失照之过。则迂而无当矣。则师解若无所明二句。谓如来痛斥明觉之妄。如云。若得果无所明。则无明觉矣岂不幸哉。如来将幸人之不明。得全于浑沌墨穴之中乎。斯有文无理之谈也)。

  (CB17567三结示真妄二觉)。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永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者。释妄觉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觉初起。有觉明之相耶。秪缘性觉必有真明。所以妄觉。托此真明。而起影明之觉。执影像之明。起攀缘之觉。迷真认影。见相二分。自此而生。觉明之号。因兹而立。问曰。此之妄觉。为见性明而起。为不见明而起。若见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见真。则不名为觉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见。妄心想像。变影而缘。不了从自影生。妄谓见明之觉。以初无别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觉明之号。

  △【疏】上句结真。下句结妄。性觉必有真明。故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妄谓明异于觉。是故汝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以有所明。方称觉明故。解惑之见。于焉可辨([吴兴云]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觉之明。所觉之觉)。

  (△[私谓]上真下妄。古释大同。温陵言寂照曰妙明。了别曰必明。妙真而必妄。此曲说也)。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二)。

  (CB17564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永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觉。体性虽明。不分能所。故云觉非所明。由影明起觉。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

  【疏】真觉之体。本有妙明。不逐缘生。非由境起。本来寂照。法界一相。故云觉非所明。因此真明。无明不了。妄执为所。由是一念才起。四惑俱生。本识初相。莫不是此。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而有于念。又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是此真明。为执所认。而立所明也。此即真如不守自性。为妄所见。便为所相。如前灯光。为眚所见。便成圆影。此名无始住地无明。璎珞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最极微细。即此所相也。

  △[永明合释]起因明立所。尽因此复立无同异。(接前文般若无知一段)若因明起照。则随照失宗。此则元因觉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则是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乃是但随能缘之相。覆真唯识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风鼓水。波浪相续。澄湛之性。隐而不现。从此迷妄。生虚空之相。复因虚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毕竟无同异中。炽然建立。成诸法究竟之异。皆因情想扰乱。劳发世界之尘。迷妄昏沉。引起虚空之界。分世界差别为异。立虚空清净为同。于分别识中。又立无同无异。皆是有为之法。尽成生灭之缘。未洞本心。终成戏论(是永明立因相一科总文。依经文移置于此。宗镜文同)。

  【科】(CB17564三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又重生毋科二)。

  ([○@(│*?)]一立因相。二辨果相。初中二)。

  (CB17567一别示三相三)。

  ([○@卍]一异相)。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永明]所既妄立。乃至炽然成异者。最初异相也。起信云。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名为动相。即是业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不觉而起。即是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疏】起信名为业相。故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此经名为异相者。异有二义。一相望论异。谓不觉则动。觉则不动。动异不动故。二当体论异。谓此业相。具能所故。有生灭故。今此文云。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当体论异也。真觉妙明。本非所相。无明不觉。妄认为所。妄所成故。妄能随生。能所二心。不相离也。([吴兴云]能所同时。前后异语)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即相望论异也。一真之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无同异。能所妄分。二相俄起。显然成立。相异无相也。亦名动相。异静心故([拍庭月云]三相。依不觉心动义。多于有情言之。然亦非无世界。现相中境界是也。上文总明。无同异下。方言世界始起。世界众生。有情依报。理而言之。实不异时。当知此相。正如梦事。一念忽生。万境顿现。后六粗相。对之可知)。

  ([○@卍]二同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永明]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者。即转相也。异彼动相。故云异彼所异。初之动相。异一真故。此之同相。异动相故。因异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为动。动必有静。相形而立。故云因异立同。静相似真。故名因相。

  【疏】起信名为转相。故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今言异彼所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补遗云]前业与真已自成异。今境界之异。与前不同)待异立同。又粗显故。亦名静相。动静异故。此静待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海印云]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虚空也。所谓迷妄有虚空。以恒一故)。

  ([○@卍]三无同异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永明]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即现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云同异发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起信即云。业相。转相。现相。此经即云。异相。同相。无同异相。此为无明强觉。能所初分。展转相形。立此三相。以刹那生住异灭体虽总是赖耶。约生灭相熏。有其因种。因必有果。约当现行。所感位别。至果相中。当广料简【疏】起信名为现相。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则梨耶三境现也。今云同异发明者。由前同异二相。相形显发故。遂令心相转粗。能成外境。形对前二而立此名。非前静相。故名无同。非前动相。名为无异。此则待同异之无同异。非绝待之无同异。故云同异发明也。此之三相。本识分齐。流注生灭。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觉。由彼一念无明所起。起信名为不相应染。唯佛究尽。故文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海印云]以虚空静而世界动。动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以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此则迷中从三细现相。而有虚空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

  (△[吴与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此三句。已具三相。明即业相。能即转相。所即现相。斯由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而分三相。微而未著。故曰三细。今文既云炽然成异。又云同异发明。应是六粗境界。又若以惑性所具。应在性觉必明。及觉非所明。二句中摄。其犹木具火性。未有烧相。今炽然发明。岂是性具耶资中以论业转现三细。配今三义。乃至长水。亦复承用。诸有学者。试为甄明。苟失大涂。请从良导)。

  (△[通释][云栖云]吴兴配释三细。先能而后所。不曰业转现。而曰业现转皆所未安[幻居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因动发相。因妄忽生。乃现相也。岳师指因明等为三细。炽然等为六粗。一失也。如是扰乱等。牒前三细。引起六粗。指为牒前三六。二失也[空印云]成异立同从此一念于心光中。同异相待。又现一相。非虚空同。非器界异。正是现识中所现境界。如镜现像。未有分别。不立名言。故直言同异等。不言空界等名。论释现识云。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何乖此中炽然之义。决定不应属六粗也)。

  (△[竹庵补遗云]今研味经文。斟酌起信。配三细相。准起信业相初动。与真差异。不分能所。即此经妄为明觉也。彼疏云。此虽动念而极微细。能所不分。即当梨耶自体分也。觉非所明。至生汝妄能。转相也。疏云。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犹未辨之。此经以本性为所。岂非微细。是本识转相义也。论云。三者境界相。以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经明同异中炽然成异也。前业转微细。能所不分。故无同异。生起依报色空。故曰炽然成异。对上业转。得炽然名。对下六粗。还成三细耳。同异发明已下。谓依现相境界。生起六粗也)。

  (△[私谓]业转现三相。依论配经。资中永明。义门详确。后师配释纷如。唯竹庵指妄为明觉为业相。可扶昔义。以业相相及境界。不可分别。即当梨耶自体分也。岳师竖义。一往遣拂。竹庵已下。相继料拣。清凉云。无明能生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六粗远亦从无明生。就显者说境界耳。故知名曰无明则三细六粗。一念皆具动必有苦。果不离因。故楞伽云。境界风所动。论亦云。依无明风动。清凉此文迢然玄解。殆亦岳师之良导也)。

  【科】(CB17567二总指释成)。

  如是扰乱。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永明]第二果相者。经文如是扰乱。乃至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释曰。彼前三相。[牙-(必-心)+?]相形待。刹那刹那。生住异灭。动息不住。相待成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者。劳是劳累。尘是尘垢。既迷清净之体。乱成尘相。尘想相浑。能覆真性。故名为浊【疏】如是三相。互相扰恼。互相杂乱。形待不息。遂成劳倦。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三相虚妄。染污真性。故名为尘。汩清净体。令失明洁。故名为浊。浊之粗细。名相五重。皆由此三而为根本也。

  ([○@(│*?)]二辨果相二)。

  (CB17567一由因致果二)。

  ([○@卍]一由细引粗)。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永明]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者。觉明熏习。积妄成尘。扰恼相熏。故名烦恼【疏】由前三细。引起四粗。谓智相。相续。执取。计名也。此四正是二障之体。以妄想内熏。境界外熏。因缘具足。由是方生。故云引起。染污劳累。造业受报。轮转无穷。皆由于此。即烦恼道也([温陵云]上三即根本烦恼。下引六粗即枝叶也。染污为尘。扰动为劳忧煎为烦。迷为恼。四粗之总相也)下业果众生。即后二粗。(世界众生相续。即起业相。业果相续。即业系苦相)起信云。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此即六粗也。

  ([○@卍]二因内感外)。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永明]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者。果相现前也。起是动相。动即是风。因风动摇。积成世界。故云起为世界。动息之处。即名为静。是前同相。结成虚空。故云。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者。彼前无同异相。结成有情含藏识也。此之识体。无分别性。故云无同无异。而能变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为法。自后一切诸尘境界。能熏所熏。随所发现。皆从此识而生。故起信名为现识。能现六尘境界故。问曰。起信三相。总是赖耶。何故此中别配现识。答曰。此之三相。总是无明。前后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揽前因种。总是赖耶。此经以果相现行。分能变所变。即世界为所变。现识为能变。能变既是赖耶。故配现识。又起信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梨耶识。即此经无同无异相。名阿赖耶识。起信举初摄后。此经举后摄初。因门果门。体亦不别【疏】起即是动。动即异相。(论云起念。起即是动。动即是业相也)异名差别。为世界体。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前后改转。隔别不同。故名世界。皆由内有异相为本。故云起为世界。静即同相。同名不异。形前差别动乱。故名为静。即虚空之体也。虚空无差别动转。由内有同相。对动之静。为此因故。故云静成虚空。下二句。结由二相也。彼无下。指现相。亦名现识。此就梨耶三相。具足成就位。说名真有为法。以能成就八识六尘。及根身种子等。前之二相。虽亦有为。三相未具。能事未办。故成就位。方说有为。又此一相。名无同异。滥前所说真如觉体。亦无同异。故此特指是有为法。即知非是真无同异。无同异言。真妄俱有。由此拣故。无相滥失。([吴兴云]彼。指上之词。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于理。今指其体。实有为法耳)然此三相。说虽次第。起即同时。所感外器虚空。及有情根。一念顿现。亦非前后。不可以说之次第。而责现之后先耳。([无尽云]彼无同异。非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之同异。乃同异发明。复生同异之同异)。

  (△[雪浪云]起为世界等者。以即今一念之迷。例同无始之迷。汝清净心中。起因明立所之一念。即无始成世界之迷也。汝一念无能所之静。即无始迷妄有。虚空之迷也。虚空为同。即立异立同之同。世界为异。即炽然成异之异。彼无同异。即复立无同无异之词。(比无尽之解为顺)言彼无同无异。非本然无同异之理。故是真有为法也)。

  ○[永明第三总科]第三明四轮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既言世界虚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风。四轮次第。从何妄想。变此不同。有情即内根外尘。四生果报。受业轮回。此之分位。即有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自此已下。三一广明。今且辩四轮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轮成界。后辨草木山川【疏】)。

  (CB17567二正明果相二)。

  ([○@卍]一世界相续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明四轮所起四)。

  (CB17566一风轮)。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永明]且四轮成界者。释曰。觉明空昧。相待成摇者。释风轮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觉。影明不了。遂成空昧。([疏曰]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遍迷法界。即成空昧。故下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等。见即妄觉也)如障明生闇。二相相形。觉明即是动相。空昧即是静相。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相生。如风激浪。相待不息。于内初处。(于内生灭)即名为摇。于外即成风轮世界。(风轮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空昧即是虚空。既无形相。不名世界。(虚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海印云]世界乃唯识所变之相分。由迷一真法界。依觉明之无明。对晦昧之顽空。为世界生起之本。能所相待。明昧相倾。由此知见与无明风。鼓动成气。充满虚空。如生空室。又如鼓扇积阴不休。风力愈火。故曰一切世界。风力所持。又一切世界。皆依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风大种也)。

  (○[引证][华严出现品云]如依虚空。起四风轮。能持水轮。何等为四。一名安性。二名常住。三名究竟。四名坚固。此四风轮。能持水轮。水轮能持大地。令不散坏。是故说。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能令三千大界而得安住。疏曰。四轮相依。准俱舍论。次上水轮。次上更有金轮。然其世界或说三轮成。谓风水金。或说五轮。谓下加虚空。上加大地。今欲称法。合成四轮。则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俱舍颂云]空界大风起。傍广敷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空界者。前界坏劫之后。第二十空劫也。洛叉。此云亿。谓此风轮厚十六亿。阿毗昙论云。世界空二十劫后。乃有毗岚风鼓之为风轮。最居其下厚九亿六万由旬。广十二亿三千四百五十由旬。数量小不同。大抵风轮居下也。瑜伽论云。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依最下。依止虚空。有风轮生。如是风轮。其体坚密不可沮坏。设有洛叉力人。以金轮杵。奋威悬击。金刚有坏。风轮无损)。

  (○[智论云]此三千大千世界在虚空中。风上水。水上地。地上天。须弥山有二天处。至夜摩天等七宝地。风擎空中。乃至大梵天。皆七宝地。皆在风上)。

  (CB17566二金轮)。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永明]因空生摇。坚明立碍者。释地相也。因空异明。相待成摇。摇能坚明。以成于碍。([疏曰]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如胎遇风。即成坚凝。亦是执明生碍义。于内即是觉明坚执。于外即成金宝。(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有光明。(是故众宝皆体坚而明也)小乘但知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吴兴云]金以坚为义。亦由情坚之所感也。辅行以地大为事坚。执心为情坚。应知七识六识。俱有执义。等七名染污意。报取第八为我。第六即人法。二报。是以空既妄立。摇于妄明。执坚凝故。有金轮矣)。

  (△[海印云]既有无明风。依空鼓动。返吹藏识体中。无知觉明。报揽愈固。结成相分外色。故云结暗为色。彼金宝者。乃明觉所成之坚。宝有光明。得坚觉之性也。须弥以下地底为金刚际。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引证][俱舍颂云]光明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轮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释曰云色如金。注水无穷。故曰金藏云升至光音天也。北山云。大云升空。降雨如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水轮最上。坚凝为金。如乳停膜。是为金轮。俱舍云。水轮厚八洛叉。又因本经云。水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大风。吹转此水。于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轮厚三洛叉二万由旬。通取水八金三成十一洛叉也。此明金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空轮最在下。金轮最在上[论云]诸有情业。别感风起。搏击此水。上结金轮。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轮灭。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瑜伽论云]即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与。从此降雨注风轮上。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此地成已)。

  (CB17566三火轮)。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永明]释火性也。坚执觉性。即成于宝。摇动所明。即出于风。动静不息。即是风金相摩。于外即成火光。能成熟万物。故言为变化性【疏】前二句。指前二性。为生火之由。于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于外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钻燧与木。一坚一动。火能镕散。成熟万物。故云为变化性([孤山云]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也)。

  (△[海印云]坚觉之宝既成。摇明之风复出。二者相对。一刚一柔。相摩相荡。为火大种)。

  (CB17566四水轮)。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永明]释水轮也。宝明之体。性有光润。为火爇蒸。水便流出。又觉明生爱。爱即是润。于内即是爱明。于外即成宝润。([疏曰]于内则爱明坚执。懆心炽盛。于外则实润火蒸。遂成流水)火性上蒸。融爱成水。(如世蒸物必有汗流)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世间。非水不摄(一切草木。非水不长)。

  (△[孤山云]既风金起火。而火复蒸金。故金润下流。遂成水火。以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金之含育也。火克金。火是金之贼。既母被克。故子下流。为水轮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汗而下也)。

  (△[海印云]宝为地体。何以火蒸。逆火为水。大论云。须弥山四宝所成。亦名金刚山。知金刚为地体也。日月行于山腰。照临一四天下。下界视之苍苍在上界则宝地也。下方众生。业火所蒸。空中雨雪霜露。皆宝气上蒸之水。众生常居宝界中。而宝中有水。岂非水轮含十方界耶)。

  (○[引证][俱舍论云]又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注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众生业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堕识藏。又如仓贮米。水轮。亦尔。由风所持。令不流散[颂云]次第金藏云。布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金水成。须弥七金等。释曰。此明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轮既成。雨自空飞。注金轮上。滴如车轴。风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先成色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须弥七金等。在清浊之间[瑜伽云]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藏界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须弥卢山。若中品性者。成七金山)。

  ○[合释][永明]故四大性。互相假藉。体不相离。同一妄心。所变起故。如虚空华。不离心(疏作翳)故。愚人不了。心外执法。颠倒见故【疏】然小乘宗。水轮在前。金轮在后。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碍。约相在后。举性在初。故风轮后。即说金轮。([手鉴云]秪此风轮。其性坚碍。便是金之本性。又地以坚持为义。即是金之相也)又彼但知增上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粗相说也([吴兴云]此与俱舍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大小义别。不须通会[释要云]此约性。故金先水后。彼约相。故水前金后。悫师云。论妄则金乃居先。说常则水居其下。安立论其理势。了妄推本为先。两义既成。宁劳贮妨。不知何因种者。不知赖耶变生也。内身外器。皆谓增上业之所感。而不知一念妄心。变兹三境。此结判也)。

  (△[孤山云]四轮不言土轮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地大故。彼说四大。此谈五行。五行数广而义狭。以不言风故。四大数狭而义广。地摄土木故)。

  (△[云栖云]温陵谓万法自五行变起。五行由妄觉发生。盛谈子母生克。夫劣妻胜之事。此皆出日者家。经中罕言只用四大为正)。

  (○永明科次下辩山川草木之异。疏)。

  (CB17563二明诸相发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永明]妄性不恒。前后变异。所感外相。优劣不同。爱心多者。即成巨海。执心多者。即成洲潬。风性生慢。火性生嗔。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嗔。海中火起。水边平地曰潬。([释文]尔雅。水中可居曰洲潬。沙出。郭璞曰。水中沙潬曰潬。海赋阴火潜然)【疏】火炎上而就燥。水降注而流湿。交互击发。立成坚碍。火虽炎上而相击发。终为水克。故大海广而洲潬狭也([孤山云]水交于火。火交于水。其势相敌而立于物。故曰交发立坚。湿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干为洲潬。火腾之所立也。观海中火起。则知火交于水也。视洲中河注。则知水交于火也)。

  (△[海印云]由四大种为后天之五行。生成万物。此火金生水。水火生土也。火炎土润。交合空中。水火既济。阴阳和而生子。故水火俱坚实成形。其本元湿性。流为四大海水。本元火性。结而成土。故有四大洲。诸小洲等。水含父之性。故海中火光常起。土得母之性。故洲潬中江河常注。以水火乃称性之水火。比交发立坚。水火相敌。乃水火相济。故相生也。下水势劣火。故有山石草木。乃相克以成物也)。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林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永明]慢增爱多。结为高山。([疏曰]外则水势劣火。内则嗔增爱彻。嗔复加慢。结为高山)爱增慢轻。抽为草木。(外则土势劣水。内则爱增慢轻。爱能生水。水能长养。故抽草木)或嗔爱慢三。互相滋蔓。异类成形。草木山川。千差万品([孤山云]水势劣火。谓水大少。火大多。以此相合。则结成高山。举融击以验其二大所成也。土势劣水。可知)。

  (△[海印云]以前水火既济而势相敌。故为洲为海。今水火未济。水势劣火。势不能敌。而火上焰。遂结为高山巨石。以其受父之性。故击石成焰。得母之性。故融则成水。石中有火。山顶有水。石根多涧。类可知矣。此犹属先天性火。但性不相敌。故成有形之山石耳。土势劣水下。此五行水土生木也。以受父之气分。故林薮遇烧成土。以得母之气分。故草木遇绞成水也)。

  (CB17565二结相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永明]先从妄想。结成四大。从四大性。爱慢滋生。离有情心。更无别体。故云。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是以云。世界欲成之际。举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坏万法。悉从心生。故经云。成劫之风。坏劫之风。皆是众生共业所感。业由心造。岂非心耶【疏】先从明昧摇动有风轮。风摇明立有金宝。金风相摩生火性。火蒸金润有水生。水火相交。势有胜劣。水胜火劣为海洲。火胜水劣为山石。土劣水胜为草木等。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变。外岂差别。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孤山云]交妄发生。谓二妄交合而成诸事也。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复为水大种。水火又为海洲种。水土复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于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为种发生。即是妄具。妄体无实。唯是觉明。故观妄具。唯见真具)。

  (○[引证][楞伽经云]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注云。首楞叙四大。则起于觉明。楞伽叙四大。则生于妄想。是知匍匐三界酝酿四生。皆觉明妄想之咎也)。

  ([○@卍]二众生相续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明根尘创结二)。

  (CB17566一指前因相)。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宗镜]三界有法。识外无文。皆从内外四大成。尽是一心虚妄变。古钞释首楞严。明妄非他者。其妄最初。因自心动有风。因执有金。因爱有水。因求有火。皆是自心变起四大。还自分别。结业受生。故非他累。觉明为咎者。由强觉了本体明为咎。则无知觉明。有知明觉。如人见不净。便生厌心。由分别故。但无分别妄见。唯见法性净土【疏】明谓显发。妄之显发。别非他缘。但由自己一念不了。能所妄分。以为过咎。觉明。即能所也。所明既已成立。引生能觉之心。念念相续。莫能离念。故真明妙理。为念所碍。隐而且废。不能逾越而显现也([雷庵云]所妄既立。则妄明之理彰焉。理法也。性也。六妄因之成就。四生以之变局。不能超此妄明之性法也)。

  (△[吴兴云]明妄。即妄明也。言此妄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全是真觉起于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已是妄能。故但言所妄既立。即前因明立所。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逾)。

  (△[温陵云]明妄者。指坚明明觉摇明之性。特觉明妄心为咎)。

  (○[通释]明妄二字。古释以明为显发之义。而苕溪即指为妄明。桐洲注云。谓明了交妄发生。世界之相续。非从他有。融室广注云。明为妄者非他。本觉要明为咎。二师皆仍依长水)。

  (△[定林云]世界以空昧为体。众生以觉明为性。由觉明故。得有空昧。世界如此。众生力也。二者相续。故曰觉明为咎)。

  (CB17566二结成根尘)。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宗镜]六识取尘。由业识发起。后有第七识。执第八识中明。变起外四大。引起六根尘。六根尘引起六识。六识依六根尘。因外有色。内引眼根等【疏】无明为因。所明为缘。展转相形。至无同异。于此一相。分出根尘。根尘既偶。识生其中。根境识三为业之性。各自取吸。不行他缘。故云不超等。即于前所明。分出六尘。于前妄觉。开成闻见等。由是前云。觉明为咎也([吴兴云]以是下。示不逾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温陵云]以不逾故。听见六根。于是妄局。色香六尘。于是妄染。觉知六识。于是妄分。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妄业。此六道四生之始也)。

  (△[融室云]妄既立为所妄。明则实为妄明。因此缘此。不达本觉。妙明之性。以视听为视听。堕在声色之中。致令六尘而成六妄。遂将一妙觉性。分开为见闻觉知)。

  (CB17563二辨生类初因二)。

  (CB17566一举类总标)。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疏】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同业相缠。(资中文同)湿化有情。但因自己情想合离。合处湿生。离处化生。不由父母同业相感。故云合离成化。化即生之总名也。皆名变化故(右长水依古释。分判四生)。

  (△[证真云]合离成化者。四生之总名也。下文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是也。右敏师合判四生)。

  (△[孤山云]同业相缠者。与父母同业。皆起想爱。更相缠缚也。合离成化者。于爱境则合。于僧境则离。由此爱憎。成其变化而托胎也)。

  (△右圆师顺下二节单判胎生。上来三解不同。今从苕溪温陵。依古释分判四生为当)。

  (CB17566二就因别辨二)。

  (▽一揽尘成种二)。

  (CB17562一情想所因)。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疏】见谓妄见。明即所明。因见有明。明能发色。([孤山云]妄心见妄境。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海印云]众生既造妄业。得中阴身。所谓游魂也。鬼无色身而有五通。六根猛利。眼见极远。爱染习气。极寻所爱之境。爱境立现。故云见色明发)因明起见。见能生想。(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海印云]既见其境。识神必超其所。既见明色。其想遂得成就。故云明见想成)境与想异。异即违也。乃成于憎。色同于心。同则顺也。遂生于爱。(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海印云]男女交合之际。识神守之。男则爱母憎父。女则爱父憎母)异则但想无爱。同则想爱俱行。由是受胎。须资想受([定林云]从性见起。名为见明。见明然后色发。如盲眼前。唯见黑暗。则不能发色。从见明起。见为明见。明见然后想成。如明眼人。无分别见。则不能戊想)。

  (○[引证][瑜伽第一]云何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黑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故。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于中有处。见其父母共行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是渐渐近彼处所。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CB17562二结成种类)。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

  【疏】种。谓己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也。故云流爱为种。([释要云]异本之种者。此不同藏识中。未受润散。名言种子。此是泡疱异本。已受爱之种也。即有支。如世间谷麦。已苞浸者也[手鉴云]异本种者。爱取未润时。名未起种。由爱取润已。即泡疱异本。名现起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各举一也。([圆觉钞云]流爱者。谓无始爱之习气。任运流注。相续不断。为种者。如女人欲受胎时。必藉男子之种胤。纳想者。前是分别之爱。此是俱生之爱。俱生之爱。方能助润。于业受生故也。如俱舍说。男胎。[于]母如妻想。而忌于父。女胎于父如夫想。而忌于母)父母于子。三处情想。互相交合。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交遘。是种子现行。[牙-(必-心)+?]相资熏。和合之义。吸引者。因缘相牵。如磁[叶]针。同业者。宿所造之业成熟。今为人为畜等也)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释要云]三处情想。子亦于父母起爱想也。俱舍云。九处命终时。皆须生爱想。界趣同业同其界类也。若异界异类。则无受生理)羯罗蓝等。胎中前二七也。若至三七。胎卵即分。故约前二。未分位说([吴兴云]爱之与想。十二因缘中识也。若想已入胎。即属于名。羯罗蓝等。即是色也)。

  (○[俱舍偈云]最初羯剌蓝。次生頞部昙。从此生闭尸。闭尸生健南。次钵罗奢佉。后发毛爪等。及形根色相。渐次而渐增。释曰。羯剌蓝。即歌罗暹。或羯逻蓝。此云薄酪。亦云凝苏。胎中五位。此初七日内。名杂秽。父母精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大集经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命。二暖。三识。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暖。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知觉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死。依此识亲生种子。即是命根。頞部昙。或遏蒱昙。胎二七日内。名疱。犹如豌豆。疮疱之形。表里如酪。未生肉故。闭尸。此云耎肉。胎三七日内。名凝结。谓稍凝结。状如就了肉。健南。此云坚肉。胎四七日。名凝厚。渐次坚硬。钵罗奢佉。此云肢节。亦云形位。内风所吹。生诸根形。一身四肢。生差别故。胎五七日。名胎中五位。六七日。名毛发爪齿位。七七日名具根位。以五根圆满。渐次生识。即未具空明等缘)。

  (○[引证][宗镜云]有情于中有。自临末位。第八识初。一念受生时。有执取结生相续义。结者。系也。属也。于母腹中。一念受生。便系执为彼故。亦如磁毛石吸铁。铁如父母精血二点。第八识如磁毛石。一刹那间。便揽而住。同时根尘等种。从自识中。亦生现行。名为执取结生故)。

  (○[瑜伽第一]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入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与灭同时。即由一切种子识力功能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抟生。于此时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为羯罗蓝位。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托处。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二分为四生)。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疏】略即四生。广即十二。如下广辨。四生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下经自有情想多少等。(已下同资中文)想多情少。即受卵生。(卵壳中生。多分是想)以想轻利故。如飞鸟鱼龙。皆迅疾也。故云想生。情多想少。即受胎生。以情多重坠。不能轻举也。故云情有。湿化染香处。不因父母同业相感。但以情润。即受湿生。(但自情想。与湿气合。既便受生)故云合感。但随想处。不假情润。即受化生。(化亦自想。悬想胜处。情爱彼境。即便化生)故云离应([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论曰]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岂于地狱。亦生爱染。由心倒故。起染无失。云云)。

  (△[吴与云]沇师以第八卷情想多小。释卵胎二生。误也。彼据众生善恶二业。开内外二分。情为内分。想为外分。此但约爱取之心。以此望彼。兹属内分耳。又内外二分。其义甚宽。今之情想。唯说受生之时。与彼大异。且胎生之龙。岂不迅疾。卵生之人。岂便轻举。又岂可胎生俱属内分。卵生悉属外分耶。节敏璇师皆用沇义。盖未之思也)。

  (△[私谓]岳师辨驳。一往纵横。克实求之。未为应理。一者情想纷飞。业识变现。缘境起灭。刹那不住。安得区分界分。判后之情想。别开二分。此之情想。专属内分。二者善恶二业。皆因爱取一念。离爱取无善恶。离善恶无爱取。以是故造业殊因。则黑白时闇。横分中有之光。得福异报。则棘厕天宫。自现入胎之相。因果同根。因缘具足。安得判今之爱取为内分。后之善恶为外分。三者多生业识。种为命根。一报千生。辘轳轮转。今以受生。临命。限隔初终。胎位肉身。比量广狭。岂知舍身受身。不离三事。来先去后。谁是主人。乃至鱼龙迅疾。或属胎藏。人道重坠。或依卵[穀-禾+卵]。斯乃变化弘多。岂可致疑多分。节敏璇师。咸宗沇义。三占从二。请事斯言)。

  (○[引证][俱舍偈云]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论曰。人傍生趣。各具四种。人卵生者。谓如世罗。邬波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罗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湿生者。如曼驮多罗遮罗。邬波遮卢。鸽鬘。庵罗卫等。人化生者。唯劫初人。傍生三种。共所现见。化生如龙揭路荼等。一切那落诸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皆唯化生。鬼趣唯通胎化二种。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或云昼夜各生五百子))。

  (○[诸经要集云]婆沙问曰。四生六趣。相摄云何。为生摄于趣。为趣摄于生。即自答云。生摄一切趣。非趣摄于生。谓生中阴增。当知非趣摄。故知生宽趣狭。以化生宽故。全摄二处。及三趣少分。地狱趣中。一向化生。问六欲诸天。既行欲同人。何故无有胎生。答欲爱虽同。行事不等故。楼炭等经言。四天忉利。男女形交。而无泄精。自上四天。一向全异。以天化生故。从母膝化起)。

  (CB17565二结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资中]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后卵。或先湿而后化。离合无定。故云更相变易等。([补遗云]卵存出壳之思。故曰想。胎钟俱生之爱。故曰情。湿以物合受生。化以形离自变。皆一往分属。不可尽理而求也)如下十二类生中。一一皆有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俱舍云。于一孔雀伦。具一切种因。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证真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起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难知。况余类耶)【疏】所有受报。随业善恶。故云逐其飞沈。(飞沈。犹升降也)舍身受身。无能断绝。故云众生相续([标指]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遂乃情生智隔。相变体殊。随其善恶业缘。升沈受报)。

  (△[金刚刊定云]梵语仆呼缮那。此云众生。智论云。五蕴和合中生。故云众生。瑜伽云。思业为因。卵胎湿化为缘。五蕴初起为生。然三界众生。不出五道。以四摄五。亦得具足)。

  【科】([○@卍]三业果相续二)。

  (CB17565一辨其相二)。

  (CB17563一正辨三)。

  (CB17566一欲本)。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疏】爱欲情深。互相缠缚。结滞难舍。故云不离。父母生子。子复生孙。子子孙孙。续生不断。皆欲为本也(按清凉钞引瑜伽云。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大乘法。于欲欲欲贪有多解。今疏依经淫杀盗三。故但云欲为本也)。

  (○[引证][圆觉经云]若诸世界。一切种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心也即爱之种子)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受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性命为果[疏曰]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未来。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

  (CB17566二杀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疏】为贪故杀。用滋我命。以强制弱。杀害不止。故为杀本。

  (CB17566三盗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疏】不与而取。故名为盗。今非理食他。即夺其命也。以恶业故。同处一世。令怨对相值。更互酬偿。尽未来际。相夺不止。皆盗为本。

  (○[楞伽第四]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实叉云]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转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

  (△[交光云]如八万释种。遭琉璃诛杀。人知毁骂近缘。不知食鱼远因。此方太平时。恣意杀啖。三五百年。人之享福者。福尽业现。畜之酬报者。杀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杀劫。佛智深远。敕断杀业。乃止杀禁乱之元本也)。

  (CB17563二释成)。

  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疏】释杀盗也(按长水本。经文云。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乾道本卷后注。有本云。我还汝债。此会解及流俗本之所宗也。今以文义委释。汝负我命。犹言汝曾杀我。汝是我冤家也。我还债汝。犹言我重杀汝。汝又作我债主也。多生业债。如汲井轮。两言之内。展转含摄。佛言善巧。非可思议。亦见古人润文以妙也。若云我还汝债。则文义违背。词俚浅而意不该。其为传写之误明矣。则师以为文义互见。应补足四句。近师又衍为八句。[梟-木+儿]胫蛇足。莫悟其非。今所考据者。长水疏古本。乾道绍兴官本。海眼温陵融室宋元雕本。先后画一。文理灼然。故敢断为是正。讲徒口耳习串。溺于所闻。却云。古本未必是今本未必非。此虽粗义。亦熏习积迷之一端也)。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疏】释欲贪也。

  (CB17565三结相续)。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疏】杀盗淫三。正是业道。皆由贪爱。以之为缘。故此三种皆云贪也。业因苦果。相生不断。故云相续。

  (CB17567三结答。是答释总科)。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永明注]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根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沌。最初起处。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更无余法。谓心法刹那。自类相续。无始时界。展转流来。不断不常。凭缘凭对。非气非禀。唯识唯心。肇论钞云。老子云。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若佛教意。则以如来藏性。转变为识藏。从识藏变出根身器世间。一切种子。推其化本。即以如来藏性为物始也。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动于性。即法性也。光未发处。尚无其名。念欲生时。似分其影。初因强觉。渐起了知。见根才分。心境顿现。首楞严经云。皆是觉明明了知性。乃至因此虚妄终而复始。释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觉念起。念起即是动相。动相即是第一业识。未分能所。乃觉明之咎也([海印云]因无始妄动一念而有无明。故曰觉明)从此变作能缘。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为第二见分转识。(牒上因明立所)后因见分而生相分。即因了发相。为第三相分现识。(牒上生汝妄能)。

  (△[温陵云]觉明明了知性。妄为明觉也。了发明。因明立所也。妄见。生汝妄能也)能所才分。尽成虚妄。皆因强觉觉明。分能立所。起明了之解。心境历然。运分别之情。自他宛尔。何者。见分生于翳眼。相分现于幻形。于是密对根尘。坚生情执。从此隔开真性。分出湛圆。于内执受知觉。作有识之身。于外离执想澄。成无情之土。遂使镜中之形影。灭而又生。梦里之山河。终而复始。(因兹有情心内遂憎爱而结怨亲无情境中。随想念而标形碍。遂使外则桑田变海。海变桑田。内则亲作怨由。怨为亲种。互为高下。反覆相酬。从兹业果恒新。苦缘不断)但以本原性海。不从能所而生。湛尔圆明。照而常寂。只为众生违性不了。背本圆明。执有所明。成于妄见。因明立所观之境。因所起能观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对待。随缘失性。莫返初原。不觉不知。以历尘劫【疏】觉明妙体。本有明了知性。即性觉妙明也。(长水孤山。指觉明为性觉妙明。与宗镜有别)因本明了。迷成所相。即因明立所也。故云因了发相。此之所相。由妄分别。故云从妄见生。此即总结前来三种相续。皆由迷本真明。立成所相。所必生能。展转粗著。遂成世界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皆不离一念无明妄觉也([私谓]此文以总结为正。孤山以山河大地结世界。诸有为相结众生业果。分配依正。似非通义。世界文中。结三相云。真有为法。岂可说正报耶)。

  (△[二楞云]世有过未现。界有成住坏空。生有卵胎湿化。业有淫杀盗。三种相续。不断现行。皆由最初一念忽生之种子。所谓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引证][首楞严三昧经云]文殊师利言。迦叶。是耆阇崛山。谁之所造。是世界者。亦从何出。迦叶言。一切世界。水沫所成。亦从众生不可思议因缘出。文殊言。一切诸法。亦从不可思议业因有)。

  (○[原人论云]从初一念业相。分为心境之二。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至天地。此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国邑)。

  (○[宗镜云]八地已去菩萨。能任运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此是境随真智转。所变事皆成。若离心有外实境。如何大地山河等能变。肇法师云。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之所见耳。是以众生见为土石山河。皆是自业之影现。菩萨纯为妙慧。即是真智之所流)。

  【科】(CB17564二别答违妨二。初答藏性生相疑。第一子科下。分正答所疑。别答违妨。为第二子科。第二科下。以伸难喻释为承起科。次约真如生灭二门释明。答藏性生相一科方竟。今二问答违妨科。有二)。

  (CB17561初满慈伸难。二如来喻释。今初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明觉空。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疏】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复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即同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圆觉钞云]刚藏所述疑情。佛顶经富楼那亦有此难。彼云。若此妙觉本觉妙明。此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彼云。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此云。后起无明。彼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此云。一切如来。彼云。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此云。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将彼对此。昭然可解[疏云]此上三难者。意云。本来是佛。烦恼何生。若无生中。妄生起者。如来成佛。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还应妄起。成佛义等。生否应齐。齐生。即果佛何尊。齐否。即因违现事。进退不可。故有斯云[钞云]言成佛义等者。天真成佛。无所不成。非除却妄染尘劳添益真净功德。不增不减故。众生本来成佛亦然。故云等也。生否应齐。谓生与不生也。众生与如来。俱无生故。皆应不生烦恼。若云无中不妨生者。皆应生也。因违现事者。因位凡夫之流。现见贪惑炽然。如何言无故云违也)。

  (△[孤山云]无状犹言无故也)。

  (△[海印云]满慈要显迷悟同源。本无生灭。故有此问)。

  (○【疏】CB17561一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虚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觉妙明。何曾变改。次门即揽理成事。故约金矿灰木。可炼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二门四喻。虽各不同。皆显悟后更不再迷也)。

  (CB17567一约真如门释二)。

  ([○@卍]一除迷方正喻无明本空二)。

  (CB17565一正喻二)。

  (CB17563一问答迷本无因)。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生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疏】人聚可居。故云聚落。迷人。众生也。聚落。如来藏也。南。性明也。北。所明也。惑。无明也。南相不动。惑故见北。性明无变。迷故立所。此迷妄出。故今征之。令知无生。即见无明本空也([起信云]如人迷方。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CB17563二问答悟后不妄)。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疏】悟人。善友也。指示。教行也。令悟。十方如来也。满慈于法有疑。于喻明解。故佛举喻以问。令解法如喻。

  (CB17565二合显)。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合初喻)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合次喻)。

  【疏】迷即无明。亦名为痴。亦名不觉。不觉即觉。故云性毕竟空。约真如门。昔本无迷。约生灭门。似有迷觉。觉即所迷本觉。亦即始觉也。觉迷迷灭者。始觉智起。觉尽无始妄念。合本觉时。更无始本之异。唯一妙觉。岂更生妄。故云觉不生迷([宗镜云]从来迷悟似迷。今日悟迷非悟)。

  (△[海眼注]觉迷者。始觉也。不迷者。本觉也。始本一觉。无复重述。岂不觉成觉。觉犹不觉耶。本觉无迷。因迷立悟。悟迷迷灭。本觉湛然)。

  (○[引证][圆觉文殊章云]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疏云]背觉合尘。由颠故倒。如由迷自。故认他也。如人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东为西。既一方迷。余三俱转。然正迷时。方亦不转。忽然醒悟。还是旧方。反推此迷。了无踪迹。无本来处。无今去处)。

  ([○@卍]二翳差华亡喻山河不实二)。

  (CB17565一约喻问答二)。

  (CB17563一待华愚慧问)。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疏】翳喻妄见。华喻山河。妄见若亡。山河自灭。故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空无华处。故云空地。

  (CB17563二颠倒狂痴答)。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疏】真元无相。妄见起灭。见山河灭。已是倒见。若待更起。斯同狂人([刚藏章云]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疏曰]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众生既如华起。约谁更难无明。无明生死既空。何责本来成佛。空华终不再起。果位何得还迷。若如是解。顿遗三疑。下金矿喻。唯答佛不再迷。此疑过深。故重喻也)。

  (CB17565二反质结酬)。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疏】据汝于喻所解。不合更疑如来空觉生山河也。维摩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若无增上慢。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是知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凡在断证。当体斯旨。

  (CB17567二约生灭门释二)。

  ([○@卍]一喻二)。

  (CB17565一喻果成)。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不更成杂。

  【疏】众生觉隐。如金杂矿。诸佛觉显。如金一纯。已入果海。不重为因。故云更不成杂。然因果虽殊。觉性平等([刚藏章云]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偈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按此与刚藏章。皆指金不生矿。以喻佛不再迷。而义有少别。此但明金不为矿。彼兼明金非销有也)。

  (△[吴兴云]金喻菩提。矿喻习漏)。

  (△[二楞云]杂者。无明与觉性和合)。

  (CB17565二喻惑灭)。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疏】觉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动火起。木尽灰成。灰归于地。不重为木。修行智起。惑灭觉显。显处唯真。不重起妄([熏闻云]山河如木。涅槃如灰)。

  ([○@卍]二合)。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疏】菩提智果。涅槃断果。双合二喻也。([孤山云]照真不变。则菩提之用彰。达妄本无。则涅槃之功著。因中。全菩提为习漏。即涅槃为山河。犹矿之与木也。果上。全习漏为菩提。即山河为涅槃。犹金之与灰也。矿木不再。显妄法之永亡。金灰不渝。示真证之常住。四喻交映。妙旨存焉)。

  (△[温陵云]金喻菩提果觉不变。灰喻涅槃果德不生)然上四喻。二二同意。(刚藏章。但空华金矿二喻。今加迷方灰木为四)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以成前文清净本然。皆如来藏。与如来心。不增不减。(疏全用圭峰刚藏章疏文。彼疏云。以成普眼段中。众生本来成佛之义。余文仿此)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后始灭。故法合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又云。空元无华。妄见生灭。(彼法合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斯则以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岂况复待习漏再生也。后约不坏修证因果之相。故说消矿出金。烧木成灰也。迷方空华。则始终元无。金之与灰。烧炼方现。(彼云。华则终始本无。矿则因消始尽)意云。圆顿之理虽齐。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须背妄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也。若但用前二喻。则拨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后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道理微妙。一喻难齐。故说四事。(彼云两事)各喻一法。以尽其理也([无尽云]真犹聚落之定方。因迷妄认。妄似空华之乱眼。因翳妄生。消矿成金佛无他佛。木灰为烬。斯大涅槃)。

  (○[宗镜云]故知圆觉妙心。如虚空之性。生死涅槃。即空华之相。翳眼不无起灭。真性何曾有无。如矿藏金。金非矿有。又非销得。要以销成。迷时如未净之金。悟了若已成之宝。真金不动。垢净俄分。妙性无亏。迷悟自得)。

  【科】(○二答大性具遍。疑为破满慈大科。下第二子科。子科下生母科二)。

  ([○@(│*?)]一释本疑。二释别难。次科下。又分二子科)。

  (CB17564一释满慈重征妄因。二庆喜再执缘起。尽本卷第二大科经文。今初一释本疑二)。

  (CB17561一牒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疏】前既伸疑。今将答释。故此牒举。

  (CB17561二正释二)。

  (CB17567一寄喻略释三)。

  ([○@卍]一举喻二)。

  (CB17565一总举喻本二)。

  (CB17563一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疏】虚空。藏性也。群相。七大也。真元无相。不守自性。随缘现相。故云不拒([吴兴云]譬如来藏。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生)。

  (△[温陵云]虚空非诸相。诸相依空而发。真体非四大。四大揽真而成。先非水火。故不相拒)。

  (CB17563二释)。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屯聚也)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霾。风而雨土也)水澄成映。

  【疏】此举七事。可喻七大。随义对法可知([释要云]随义对法。当以明对识大。能了别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体清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

  (△[云栖云]满慈疑诸大性遍。故佛即虚空为喻。日照云屯等七。一切皆空中现相。举一虚空以显藏性。空中不碍诸相。知性中不碍七大。解者泥文分配。斯圭峰所诃。岂识喻焉者也)。

  (△[私谓]满慈初问。难地水火三大。不相容遍。次问地性障碍。空性虚通。难地空二大。不相容遍。就其问目。已拣去根识二大。故知非通难七大也。如来初举四轮。先答地水火三难。此文答释次难。初譬太虚空不拒群相。中显空明空现。及地水火风。各各发现。结言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色以质碍为义。色即地也。言色空。即言地空。此正答满慈次难地空二性之义也。举色而地在其中。举色与空。而地水火风。亦含具其中。问虽专问地空。元含四大。答虽专答色空亦摄四大。如因陀罗网。映望交互。斯皆随意之语。称性之谈。法此义。则古人分配七相。良为陈迹。不容不埽矣)。

  (CB17565二略难喻相三)。

  (CB17563一微)。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疏】方。法也。即明等诸法。([熏闻云]方。所也。以诸相发挥。不同一方故)彼即日等也。举此诸相。以明七大相空。都无实法。虚空无相。不碍诸相显发(诸有为相。是明暗等)。

  (CB17563二难)。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有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如文)。

  (CB17563三结)。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疏】此结即离俱无生也。又非日非空显无生处。不异空日。随缘似有([私谓]非空非日。引下文而如来藏。非心非空等。不异空日。引下文即即来藏。即心即空等)。

  ([○@卍]二指法二)。

  (CB17565一相无所指)。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疏】七相无生。本自寂灭。既称为妄。将何可指。指尚不得。仍使相陵。何异空华。结为空果。([融室云]以所喻空中明暗等相。观彼四大诸法之自相。一一皆妄。故曰观相元妄)。

  (CB17565二性[无]不容)。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疏】七大性真。元如来藏。如来藏中。无水火异。于一妙觉。约何等义。说不相容。犹如虚空。体非群相。说何陵灭([熏闻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若人以缘而难于性者。非其智也)。

  (△[空印云]满慈执相难性。今性相双明。若以正眼观水火等相。如空华落影。阳焰翻波。且唤谁作地水火风。而欲诘其相陵灭。岂非空华空果。若观其本性。性水真火等。元是一真如性。妙觉明心。此中先无质碍润燥等相。既非彼相。何有不相容者耶)。

  ([○@卍]三合显二)。

  (CB17565一正合前文)。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疏】真妙觉明。合虚空无相也。汝以下。合诸相发挥。汝心分别。有空发明。妙明真心。随现空相。([释要云]汝心既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

  (△[王舜鼎曰]真觉妙明。不惟四大。即虚空亦其中所现物。故空明则空现)地水火风。于汝心中。各各互发。随心各现。心中俱发。七大俱现。又随人各发。人各见别。多人俱发。俱现一相。(或发地则现地。发水则现水。或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遍法界现空相)此即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上文云。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起信中因熏习镜。现诸境界。亦此意也。

  △[宗镜]内外四大。地水火风。念念发现。所以经云。或各各发明。若俱发明。各各发明者。汝见圆明。知心欲取。失却本明性空。思想摇动。心生风轮。性爱相续。性感水轮。执心炽盛。金轮则现。求心苦欲。火轮方兴。若俱发明。初起强觉。四大俱现。如人恨忆。嗔则火生。身心动转。以况于风。目中泪盈。则表于水。面发赤相。则表于地(又引佛地经释云。清净法界者。即一心无杂之法界。以法为界。岂有边畔。则一切色中。皆有虚空性。况一切法。皆有安乐性。以隐覆此性故。随所知境。应其情量。现种种境界。若以空明。则有空现。若以色明。则有色现。但随处发明。而随处现。所现种种皆妄心生。相不可得。唯一味真心。湛然不动)。

  (△[交光云]俱现之相有二。一者同时异处。如吹火者。口中现风。薪中现火。鼓炽同时。口薪异处。二者同时同处。如一恒河。人见水现。鬼见火现也)。

  (CB17565二重喻俱现二)。

  (CB17563一正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疏】七大体虚。如日之影。东西随去。如分七别。随方虽异。不离一影。七大虽分。不离一妄。东可为准。西复是何。如的是一。不合各去。若知是影。一多自亡([孤山云]目喻真性。水喻妄心。水中之日喻妄境。两人喻妄业。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

  (△[熏闻]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谓射的。丹面白的是也。皆取定则之义)。

  (○[引证][清凉云]澄江一月。二舟南北。南者见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地藏经全文

  • 地藏经注音

  • 地藏经讲解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