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神咒

财神咒全文

财神咒全文

财神咒全文

嗡 贝也 萨哇那耶 梭哈 (wēng 。 bèi yě 。 sà wā nà yé 。 suowa he)

财神咒中以五位财神为分,这五位财神分别为:黄财神、白财神、黑财神、红财神、绿财神。

黄财神咒:

唵 赞巴拉 扎连达耶 梭哈 (ong 。 zàn bā lā 。 zā lián dá yé 。 suowa he)

黄财神,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护法神祗,诸财神之首。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相黄色,故称为黄财神。 为令密乘行者有资财宏法利生,不被生活所逼,可安心向道,特赐予行者财利丰足。黄财神一面二臂,五佛冠为头饰,矮小肚大,双臂劲力,右手持布拉噶如意宝,左手提着吐宝鼠,身着天衣,蓝莲花及珠宝璎珞作装饰,胸前挂念珠。左足屈,右足踩着海螺宝,以如意姿安座于莲花月轮之上。 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的五姓财神之一,因其身相黄色,故称黄财神。修持黄财神法、持诵其密咒,可获得黄财神庇,佑能增长福德、寿命、智能、物质及精上之受用,不被生活所逼,以及一切经济压迫,可安心向道。但修法者需发无上菩提心,广结善绿,勤行布施。万勿悭贪成性,护法降罪也。 黄财神即黄布禄金刚,黄财神面慈目善,头戴宝冠,坦胸露腹,戴着珍宝璎珞、珍宝耳环、珍宝手镯和珍宝足钏,上身穿丝制天衣,下身着丝制裙子,右手于右膝上捧喷焰末尼,左手握着吐宝鼬,以威镇坐姿坐在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光环、祥云、远山。能增长福德、寿命、智慧、物质及精神上之受用。主司财富,能使一切众生脱于贫困,财源广进。

财神咒全文


白财神咒:

唵 贝玛 卓达 阿里呀 针巴拉 司达呀 吽呸 (ong 。 bei ma 。 zhuo da 。 a li ya 。 zen ba la 。 si da ya 。 hong pei)

白财神又名白宝藏王,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现。西藏密中的财神护法之一, 藏语称“赞布禄嘎尔布”,意为白财神。因为他以龙为坐骑,所以又称骑龙布禄金刚。其功德为祛病、除去一切贫苦,使众生富裕。

白财神法专为修行人资财具足,功德甚大。以修法者能否发菩提心为前提,行者当以观世音菩萨之大悲心为本,常行无相布施,照顾贫苦大众,自然如愿成就。断不可用所得之财,恣为自己享受,为至要。

这个财神与黄财神和黑财神稍有不同,完全是忿怒形象。他头戴五骷髅冠,头顶有象征愤怒的火焰。三只眼,张着大嘴。左手持三股戟,右手拿一根短棒,有时是两手置胸前拿绳索。他坐在一条龙身上,为舒坐势。龙张牙舞爪,头尾高高翘起。龙有四脚,前面右脚踩一个圆形物。这位财神在藏传佛教寺庙里也较常见。

黑财神咒:

唵 英乍尼 木看 乍玛利 梭哈 (om 。 ying za ni 。 mu kan 。 za ma li 。 suowa he)

黑财神藏名“藏拉那波”,乃是东方佛里的金刚不动佛。为了利益娑婆众生解脱穷困之苦而化现,在密宗认为,黑财神是五姓财神中施财立即见效的财神,甚至称他为财神王。

黑财神乃是五方佛之东方金刚不动佛,为利益娑婆众生摆脱穷困的苦恼所做的化现。 身青黑色,故名。主要功德为驱除所有违缘的纠缠,并使一切善愿都能心想事成,圆满无碍。 此尊身形矮胖,大肚福相,红发黑肤裸体,三目圆睁,发须眉赤红如火,头戴宝冠,以珠宝璎珞、以八龙王为饰,生殖器上竖,辉光靠背,粗体大腹,右手擎盈血颅器于胸,左手捉吐宝鼠,两足以右曲左伸姿威立, 踏于黄色持财天之背,安住莲花月轮座上。 黑财神身青黑色象征以胜义中远离一切遍计所执,即是意金刚自性,为自性净无垢。 以不动佛冠为头饰表具不动佛之大悲所幻之意;裸体无遮表大悲,且寓意赤条条无牵挂,一尘不染,一切无所障碍,冲却了污浊色尘;持颅器表悲心所业;抱灰鼬表满足众生求财之欲愿。 修持黑财神法门,可获其庇佑,消除怨敌、偷盗、病魔等障,使诸受用财富增长。

红财神咒:

嗡 藏巴拉 藏鍊札呀 达拿美迪 捨e梭哈 (wēng 。 zang bā lā 。 zang liàn zhá yā 。 dá ná měi dí 。 shè e suowa he)

红财神是萨迦派密法中的一位功德无比的财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均有相关仪轨,在萨迦派中,红财神的密修方法及教义尤其受到重视。萨迦派的招魂瞻巴拉,是红财神法的一种。此尊肤色红,故称红财神。

财神咒全文

绿财神咒:

嗡 藏巴拉 藏炼札呀 梭哈 (wēng 。 zang bā lā 。 zang liàn zhá yā 。 suowa he)

绿财神是西方无量光明佛,为了利益众生脱离穷苦而化现来的,藏名叫做“占巴拉沃波”,因其肤色是绿色,故称为绿财神。绿财神是在苯教财神教法中一位非常利益事业的财神与护法神,五色财神之一。

本文链接:财神咒全文

上一篇:第一卷 佛说陀罗尼集经

下一篇:第一卷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地藏经读诵网